什麼時候有的玻璃?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玻璃的?

中國玻璃的發明,與青銅冶煉技術有著密切的關係。青銅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錫礦石和木炭,冶煉溫度在1080℃左右。而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卻、固化的硅酸鹽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其它原料還有純鹼和石灰石等,冶煉溫度在1200℃。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由於各種礦物質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質在排出的銅礦渣中就會出現硅化合物拉成的絲或結成的塊狀物。由於一部分銅粒子侵入到玻璃質中,因此其呈現出淺藍或淺綠色。這些半透明、鮮豔的物質引起了工匠們的注意,經過他們的稍稍加工,便可製成精美的玻璃裝飾品了。這樣經過長期不斷地實踐和探索,古代中國人終於掌握了玻璃的生產技術和規律。

中國古代稱玻璃為“琉琳”、“流離”、“琉璃”,從南北朝開始,還有“頗黎”之稱。根據《廣雅》和《韻集》的記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琉璃”是用火燒的玻璃質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質的統稱。而明、清以來人們所說的“琉璃”是不透明的,當然和玻璃是有所區別的。

宋以後各朝,玻璃器皿種類增多,用途與人民生活的關係更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硤元代玻璃作坊遺址和山東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遺址,是中國迄今已發現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時期,玻璃生產中心在山東淄川縣顏神鎮(今博山縣)、廣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時設立了宮廷玻璃場,已能生產透明玻璃和顏色多達15種以上的單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纏絲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菸壺等,都是世界玻璃藝術的珍品。

中國古代玻璃雖為中國古人的獨立發明,但其發展緩慢,並一直保持著固有的特點,既具有絢麗多彩、晶瑩璀璨的優點,又有輕脆易碎、不耐高溫、不適應驟冷驟熱的缺點。這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鉛鋇,燒成溫度較低所致。鉛鋇玻璃不適合製作飲食器皿,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禮器和隨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銅、玉石器來,玻璃器具用途狹小、發展不充分。

中國古玻璃是由本國工匠獨自發明製造的,它以悠久的歷史、精美的造型、獨特的成分自成體系;但是,中國古玻璃與西方古玻璃相比在某些方面還是有遜色之處。考古發現表明,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鈉鈣玻璃為主,耐溫性能較好,對驟冷驟熱的適應性較強,因此西方古玻璃的用途和生產量都遠大於中國古玻璃。

玻璃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玻璃最初由火山噴出的酸性巖凝固而得。約公元前3700年前, 古埃及人已製出玻璃裝飾品和簡單玻璃器皿,當時只有有色玻璃,約公元前1000 年前,中國製造出無色玻璃。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研製望遠鏡的需要,製出光學玻璃。1873年,比利時首先製出平板玻璃。1906年,美國製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後,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

於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擡來大鍋,搬來木柴,並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了。他們正準備收拾一下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來看啊,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

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起來。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晶體,這就是最早的玻璃。後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大約在4世紀,羅馬人開始把玻璃應用在門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製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我國的玻璃製造技術決不能洩漏出去,把所有的製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產玻璃!”

就這樣,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生產玻璃,他們在一生當中不準離開這座孤島。

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製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我們現在使用的玻璃是由石英砂、純鹼、長石及石灰石經高溫製成的。

熔體在冷卻過程中黏度逐漸增大而得的不結晶的固體材料。性脆而透明。有石英玻璃、硅酸鹽玻璃、鈉鈣玻璃、氟化物玻璃等。通常指硅酸鹽玻璃,以石英砂、純鹼、長石及石灰石等為原料,經混和、高溫熔融、勻化後,加工成形,再經退火而得。廣泛用於建築、日用、醫療、化學、電子、儀表、核工程等領域。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玻璃當窗戶的

清朝末期比較普及了.最早在明朝末期南方就出現過.

玻璃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玻璃最初由火山噴出的酸性巖凝固而得,在商代的時候中國漢族人就製造出了無色玻璃。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研製望遠鏡的需要,製出光學玻璃。1874年,比利時首先製出平板玻璃。

1906年,美國製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後,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於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擡來大鍋,搬來木柴,並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大約在4世紀,羅馬人開始把玻璃應用在門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製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我國的玻璃製造技術決不能洩漏出去,把所有的製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產玻璃!“就這樣,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生產玻璃,他們在一生當中不準離開這座孤島。

玻璃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玻璃是在何時、何地首先被製造出來的。公元前2600年左右,它出現於美索不達米亞(現今伊拉克)或埃及的早期文明中心地之一。

玻璃是由沙子,石灰石和碳酸鈉和混合物製作出來的的,雖然我們通常認為玻璃是一種清澈明淨的物質,但古代的玻璃卻不是透明的。它帶有點顏色,因為混合物原料中有雜質,不過這些顏色通常是非常美麗的。

古代埃及人是十分出色的製造玻璃小瓶和裝飾品的藝術家,而且他們經常製造出一層一層不同的顏色,出自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320年)的埃及玻璃瓶仍然得以保存下來。

吹制玻璃器皿,或者說拿一團呈半流質狀的熱熔化玻璃,把氣吹進去來製成一箇中空的容器,這是後來的發明處第一批玻璃吹制工人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的敘利亞。

玻璃窗甚至是一項更晚一些的發明。它們最初也是用吹氣來製造的。大容器被吹製出來,經弄平後就成為一片玻璃。公元100年左右開始出現這種明亮的玻璃,但在1000多年裡這種玻璃一直被當作一種昂貴的奢侈品。

在窗格玻璃中間有一環形記號的舊式圓天窗,最初是趁吹成圓形的玻璃器皿底部仍然熱時將它弄平而製成的。

玻璃是哪個國家發明的?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廣泛使用玻璃?

宋朝開始用玻璃 答案補充 宋朝的玻璃不是現在的這種,

現在的這種是雍正年間開勇的 答案補充 煮酒論史』 [歷史隨筆]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玻璃?

作者:南腔_北調 提交日期:2005-11-27 21:55:00 訪問:1752 回覆:27

??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玻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雍正十年:那條瑞典船的故事》,從一個側面,解答了這個有趣的歷史問題。

雍正年間,廣州的對外貿易日漸繁榮。每年夏秋之際,計有進二十條西洋貿易大船到港,分別來自英國、法國、荷蘭,奧地利和瑞典。這些大船前來購買中國的茶葉、瓷器和絲綢,雖然船上帶來的基本上都是白銀,一般是三至五噸重的西班牙銀幣,但是也有一些西洋物產,比如呢絨,鐘錶等,其中有一樣比較特別的物產,就是玻璃。

當年承接外洋船廣州貿易的洋貨行行商,基本上都是來自福建的熟手商人,家資鉅富,在廣州城外西南角所建造的洋貨行,規模十分巨大。行外有店鋪,行內有巨大的倉庫,貨場,還有靠江邊的專用碼頭。洋貨行旁邊,還建造了專門的庭院,既有對外的獨立門戶,有可以直接通往洋貨行。庭院內至少是一棟兩層建築,格局和當時的民居大不相同,乃是專供外洋船租用,作為外洋之人在廣州貿易時候的居停購物之所。 答案補充 既然是夷館,所以建築格局相當洋化。洋貨行依江而建,所以靠江邊,通常還建造有一個很大的陽臺。兩層樓房,也是當年廣州城內外絕無僅有的新穎形式。洋貨行的行商最早進口玻璃,大概就是為了建造夷館所用;二樓窗戶裝上玻璃,十分氣派洋氣。這種夷館建造得相當完美,也很值得;當年外洋船租用這樣的一個庭院,一個貿易季節,要花近一千兩白銀。

玻璃用起來之後,自然是有人眼饞。但是行商們一來都是沒有功名的白丁,二來都是來自福建的土佬,雍正朝初年,官府和廣州的士紳,基本上是看不起他們的。用現代的話說,那些和洋人打交道的福建人,包括行商、通譯和買辦,都是主流社會之外的人。因此玻璃一物,雖然在雍正初年即有進口,但是使用十分侷限。 答案補充 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雍正皇帝起復遭到罷免的原廣西巡撫,滿洲上三旗包衣奴才祖秉圭,出任粵海關監督一職。祖秉圭之前,粵海關監督一職,一直由廣東巡撫兼任;從祖秉圭起,單獨任職,名義上是戶部所派遣的官員,其實是直接秉承內務府的指令;祖秉圭官居二品,兼監察御史銜,而且有密摺直奏之權,無論是權勢地位,均不亞於廣東巡撫。

祖秉圭和前任粵海關監督,廣東巡撫楊文乾的作風大不相同。一是專心為內務府蒐羅奇珍異寶,二是因為要辦好差使,加上貪心大熾,所以和這些富裕的福建佬,打得十分火熱;特別是和當時最大的洋貨行,廣順行的行商陳壽觀,關係好到了稱兄道弟的程度。這樣一來,行商那裡有什麼好東西,祖秉圭自然都十分熟悉。一來二去,這玻璃就成了祖秉圭進貢的好東西了。 答案補充 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九年,祖秉圭送往宮中“大玻璃片一塊,長五尺、寬三尺四寸,隨白羊絨套木板箱”。這等大塊玻璃,萬里迢迢來自歐洲,再由陸路小心運到京城,倒也實在是不可多得之物;皇上龍心大悅,不在話下。雍正年間皇宮之中開始使用這種進口的洋玻璃,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一直用紙糊窗戶的歷史。如此說來,這祖秉圭算是相當有功勞的。

但是萬里迢迢,專人護送大塊平板玻璃到北京,畢竟是勞師動眾的大事情;只有皇上才享用得起。祖秉圭在北京,皇親國戚當中的三大爺四大媽向來對之十分照顧,現在有了海關監督這樣的美差,自然十分想著報效些特別的好玩意。這樣一來,進口的平板玻璃,終於搖身一變,成了北京城富貴之家......

玻璃是什麼時候有的

遠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發明瞭燒製玻璃,後來傳遍歐洲大陸。最初人們認為中國的玻璃也是從西方傳入的。但考古發現打破了這一看法,1965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紋尊,尊口有深綠厚而透明的五塊玻璃釉。1975年,在寶雞茹家莊西周早、中期墓葬裡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經中外科學家對古代實物的鑑定,是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不同,中國的玻璃是自成系統發展而來。考古發現還告訴我們,中國的玻璃要比埃及晚,它萌芽於商代,最遲在西周已開始燒製。《穆天子傳》載,周穆王登採石之山,命民採石鑄以為器,就是燒製玻璃。不過,我國早期的玻璃,古人稱它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離、藥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後,有時又稱玻瓈、料器。清代才稱玻璃。古代所說的琉璃,包括三種東西:一是一種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鋁、鈉的硅酸化合物燒製成的釉,三是指玻璃。玻璃的發明,應同燒製陶瓷與冶煉青銅有關。發明人也就是製陶或制銅器的工藝師傅。古埃及的玻璃就是陶器工匠,在從窯內取出陶器時,發現了窯內有一種亮晶晶的東西。經過細心研究,多次實驗,才燒製出玻璃。我國在商代,燒製陶瓷或冶煉青銅時,窯內溫度可達1100??C——1200??C,有時就會無意中產生鉛鋇與硅酸化合物的燒製品。這些無名的工匠,是中國玻璃的發明者與祖師。作為琉璃之一的玻璃,最初只是作為裝飾品或隨葬品,視如珍寶。漢樂府民歌《陌上桑》說羅敷“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明月珠,在當時是名貴的琉璃飾物。秦漢時,燒製玻璃已為人所知,像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裡,就說,五月丙午日中,用陽燧(古代一種取火器),就可“消煉五石以為器”。不過,中國古代的玻璃絢麗多彩、晶瑩璀璨,但輕脆易碎,不耐高溫,難以適應驟冷驟熱的環境。北魏時,大月氏人來中國,在京城採石煉五色玻璃,曾一度“使中國玻璃大賤”。明清時,也有外國人來中國,傳授西方玻璃的冶煉技術。如清康熙時,養心殿造辦處就設玻璃廠,能生產水晶玻璃,灑金藍玻璃與套色玻璃,其製品名貴一時,為中外收藏家所重視。除北京而外,在山東博山、蘇州、廣州等地,都有玻璃生產地,山東博山的產品,曾遠銷東南亞各國。

玻璃 什麼時候有的

世界公認最早的玻璃製造者為古埃及人。玻璃的出現與使用在人類的生活裡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從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遺蹟裡,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

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

我國什麼時候有“玻璃”的

唐朝

玻璃從什麼時候傳到中國?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玻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雍正十年:那條瑞典船的故事》,從一個側面,解答了這個有趣的歷史問題。 雍正年間,廣州的對外貿易日漸繁榮。每年夏秋之際,計有進二十條西洋貿易大船到港,分別來自英國、法國、荷蘭,奧地利和瑞典。這些大船前來購買中國的茶葉、瓷器和絲綢,雖然船上帶來的基本上都是白銀,一般是三至五噸重的西班牙銀幣,但是也有一些西洋物產,比如呢絨,鐘錶等,其中有一樣比較特別的物產,就是玻璃。 當年承接外洋船廣州貿易的洋貨行行商,基本上都是來自福建的熟手商人,家資鉅富,在廣州城外西南角所建造的洋貨行,規模十分巨大。行外有店鋪,行內有巨大的倉庫,貨場,還有靠江邊的專用碼頭。洋貨行旁邊,還建造了專門的庭院,既有對外的獨立門戶,有可以直接通往洋貨行。庭院內至少是一棟兩層建築,格局和當時的民居大不相同,乃是專供外洋船租用,作為外洋之人在廣州貿易時候的居停購物之所。 既然是夷館,所以建築格局相當洋化。洋貨行依江而建,所以靠江邊,通常還建造有一個很大的陽臺。兩層樓房,也是當年廣州城內外絕無僅有的新穎形式。洋貨行的行商最早進口玻璃,大概就是為了建造夷館所用;二樓窗戶裝上玻璃,十分氣派洋氣。這種夷館建造得相當完美,也很值得;當年外洋船租用這樣的一個庭院,一個貿易季節,要花近一千兩白銀。 玻璃用起來之後,自然是有人眼饞。但是行商們一來都是沒有功名的白丁,二來都是來自福建的土佬,雍正朝初年,官府和廣州的士紳,基本上是看不起他們的。用現代的話說,那些和洋人打交道的福建人,包括行商、通譯和買辦,都是主流社會之外的人。因此玻璃一物,雖然在雍正初年即有進口,但是使用十分侷限。 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雍正皇帝起復遭到罷免的原廣西巡撫,滿洲上三旗包衣奴才祖秉圭,出任粵海關監督一職。祖秉圭之前,粵海關監督一職,一直由廣東巡撫兼任;從祖秉圭起,單獨任職,名義上是戶部所派遣的官員,其實是直接秉承內務府的指令;祖秉圭官居二品,兼監察御史銜,而且有密摺直奏之權,無論是權勢地位,均不亞於廣東巡撫。 祖秉圭和前任粵海關監督,廣東巡撫楊文乾的作風大不相同。一是專心為內務府蒐羅奇珍異寶,二是因為要辦好差使,加上貪心大熾,所以和這些富裕的福建佬,打得十分火熱;特別是和當時最大的洋貨行,廣順行的行商陳壽觀,關係好到了稱兄道弟的程度。這樣一來,行商那裡有什麼好東西,祖秉圭自然都十分熟悉。一來二去,這玻璃就成了祖秉圭進貢的好東西了。 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九年,祖秉圭送往宮中“大玻璃片一塊,長五尺、寬三尺四寸,隨白羊絨套木板箱”。這等大塊玻璃,萬里迢迢來自歐洲,再由陸路小心運到京城,倒也實在是不可多得之物;皇上龍心大悅,不在話下。雍正年間皇宮之中開始使用這種進口的洋玻璃,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一直用紙糊窗戶的歷史。如此說來,這祖秉圭算是相當有功勞的。 但是萬里迢迢,專人護送大塊平板玻璃到北京,畢竟是勞師動眾的大事情;只有皇上才享用得起。祖秉圭在北京,皇親國戚當中的三大爺四大媽向來對之十分照顧,現在有了海關監督這樣的美差,自然十分想著報效些特別的好玩意。這樣一來,進口的平板玻璃,終於搖身一變,成了北京城富貴之家的玩物,稱為玻璃圍屏。 所謂玻璃圍屏,就是僱用精細的廣東木匠,用上等硬木,如紫檀花梨等,製作一個木頭架子,精雕細琢。然後把進口的玻璃片鑲嵌起來,這就成了一幅圍屏。然後再請高明的畫匠,在玻璃上面畫上山水人物,栩栩如生。這樣的一幅圍屏送到北京,那些王公貴族無不喜愛。這圍屏製作最早是否出自祖秉圭的主意,倒也不得而知,但是祖秉圭數次進貢玻璃圍屏,另外大量製作,分......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時候有的玻璃?
中國什麼時候有的飛機?
什麼時候有的人類?
學信網什麼時候有的?
從什麼時候有的微信?
銀行卡是什麼時候有的?
什麼時候有微信的?
中國什麼時候有電的?
江西什麼時候有宜家?
花好月圓什麼時候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