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全面深化改革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06-10

1.全面深化改革有什麼重要意義?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總結了改革開放35年來的偉大曆程,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些重大論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其重大意義主要有三點:

第一,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回顧35年改革開放歷程,我們深深體會到,沒有改革開放,我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沒有改革開放,我國不知還要在封閉半封閉和停滯不前的狀態下徘徊多久。深深體會到,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時代旗幟,是中國人民最為自信和自豪的偉大創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時代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呼喚進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眾期待進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決不能停頓,更不能倒退。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並自覺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要求,反覆強調必須以更大決心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堅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進。這必將開啟我國新一輪改革浪潮,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在未來7到8年的時間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新的全面提升,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現全面提升,涉及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調整,涉及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涉及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創新,涉及城鄉區域發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構建,涉及黨的建設制度的改革,這些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決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繼續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勢頭,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當前,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問題,社會矛盾多發易發問題,一些領域道德失範、誠信缺失問題,等等。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和旺盛活力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1)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五年來,我們

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

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

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2)全面深化改革的

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

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

及全體人民.

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

==================================》

新華網北京11月21日電 新華社編者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

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共16個部分、60條、300多項改革舉措,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指明瞭全面

深化改革的任務,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闡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是指導中國

改革發展里程碑式的綱領性文件。本社從21日起開設“新華社信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解讀”專欄,對《決定》的主要內容、精神實質和重大意義進行解

讀。(編者按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

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總結了改革開放35年來的偉大曆程,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

鮮明的特色”,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

對全面深化改革現實意義的理解

(1)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2)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

怎樣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些重大論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我國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是繼續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路線還是徹底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事關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命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鑑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和人民願望,毅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啟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35年來,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國民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大幅度提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明顯提高。

回顧35年改革開放歷程,我們深深體會到,沒有改革開放,我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沒有改革開放,我國不知還要在封閉半封閉和停滯不前的狀態下徘徊多久。深深體會到,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時代旗幟,是中國人民最為自信和自豪的偉大創舉。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時代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呼喚進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眾期待進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決不能停頓,更不能倒退。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並自覺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要求,反覆強調必須以更大決心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堅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進。這必將開啟我國新一輪改革浪潮,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開放已經走過35年的歷程,再過35年,大約就到了新中國成立100週年,也就是實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時候。黨的十八大著眼於確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三步戰略目標,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兩個全面”的重大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在未來7到8年的時間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新的全面提升,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現全面提升,涉及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調整,涉及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涉及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創新,涉及城鄉區域發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構建,涉及黨的建設制度的改革,這些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決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繼續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勢頭,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逐步深化的。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但還有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同時還要看到,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當前,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

十八大三中全會中提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指導思想是什麼

(1)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2)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論述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

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品格,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全面深化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為推進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宏偉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立新功!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包括哪些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關鍵問題之一就是聯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發展,聯繫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入領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這對於我們堅定改革信心,增強改革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至關重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廣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鮮明體現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史發展的新要求 .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行的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場偉大斗爭肩負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就是確保用今後幾年時間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這無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必須打贏的一場攻堅戰。進入新世紀第二個10年,我國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這個階段既有別於過去30多年,也與過去10年有明顯不同。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邁上了一個大臺階,中華民族比近代以來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比近代以來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另一方面,這一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也更為艱鉅複雜,這些矛盾和問題躲不開繞不過,解決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看我們在改革上能否邁出新的重大步伐,越過這道大坎。

面對這樣一個重要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有沒有邁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氣,打開新的局面,廣大幹部群眾充滿期待,國際社會普遍關注。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兩個全面”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貫徹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國共產黨自覺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要求、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鮮明立場,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勇於改革創新、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堅定信念和巨大勇氣。從這個意義上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回顧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歷次三中全會都聚焦改革。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主題是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十三屆三中全會主題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價格改革、企業改革,十四屆三中全會主題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五屆三中全會主題是農村改革,十六屆三中全會主題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七屆三中全會主題是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由此可見,這6次三中全會基本上都是專注於某個領域或者某個方面的改革,而且都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而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以協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整體性改革,改革涉及的領域之多、範圍之廣前所未有。可以說,這是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就改革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統的一次部署。正因為這樣,全面改革就成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重大歷史特點。

從現實情況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也遠比以往更為敏感和複雜,任務更加艱鉅而繁重。35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深化,破解了許多影響和制約發展的重大難題,但還有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不僅如此,隨著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我國發展又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老問題新問題相互交織,國內國際因素相互影響,需要解決的問......

相關問題答案
論全面深化改革的意義?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目標任務 ?
我們是否全面深化改革?
為什麼全面深化改革?
怎樣全面深化改革?
毛概如何全面深化改革?
如何進行全面深化改革?
新形勢下我國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 ?
房產稅改革的意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