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慶的衣著 抗戰時重慶成時裝流行中心?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清末民初,重慶男子仍然穿著清代的袍、褂、衫、褲等。士紳流行穿馬褂,有對襟、大襟等式樣,面料多為絲綢。官吏穿長衫,下襬開兩衩,不開衩的稱“一裹

老重慶的衣著 抗戰時重慶成時裝流行中心

清末民初,重慶男子仍然穿著清代的袍、褂、衫、褲等。士紳流行穿馬褂,有對襟、大襟等式樣,面料多為絲綢。官吏穿長衫,下襬開兩衩,不開衩的稱“一裹圓”,為市民百姓服裝。士紳頭戴瓜皮帽,圓頂,頂部有紅絲線編的結子。一般市民戴氈帽、草帽。重慶留學生自日本、歐美回來,穿西裝、燕尾服,被人諷刺為“假洋鬼子”。

女子穿披風、襖、裙。披風是外套,形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裙子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有在裙上裝飾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鈴的,也有在裙下端繡水紋的,頗為美觀。後來流行長褲,多為綢緞製作,上面繡有花紋。另外還有背心,長可及膝下,鑲有滾邊。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將裡面的獸毛露出在外,叫“出鋒”。女學生標準服裝是上穿寬袖衫,下著黑裙,令人耳目一新。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的同學,率先垂範,引起轟動。

20世紀20年代,北伐軍挺進長江流域,公教人員開始改穿中山裝。那是國父孫中山喜著的制服,立領帶風紀扣,有四個口袋。婦女傾心旗袍,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清朝政權,同時也使旗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一部分本埠女子穿起了改良旗袍,樣式趨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自然之美。當然也有頑固派對此頗為反對,說女子露出手臂和腿部“有傷風化”,呈請市政當局予以禁止。

抗戰時期,重慶成為時裝流行中心,主要接受海派服裝影響,以及參照各國駐華大使館外國人的裝束,一時千奇百怪。買辦、商人西裝革履,手拄文明棍。公教人員或著中山裝,或著長衫,胸前別一枚服務機關的證章。老百姓穿短衫、短褂,下穿大褲筒,買不起皮帶,以麻繩、草繩繫腰。洪幫袍哥穿對襟短衫,青幫人物多穿長衫。

女性從單純追逐藝人和明星的風采,轉而模仿社會名媛,宋氏三姐妹成為她們的偶像。旗袍進一步改良,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重慶女子在審美情趣上日趨成熟。

相關問題答案
抗戰日本為什麼打不進重慶 ?
衣著的讀音是什麼?
衣著靚麗的反義詞?
重慶的省會是哪裡?
老翡翠的比重是多少?
重慶的國企有哪些?
抗戰勝利的原因分析?
重慶的簡稱是?
重慶的區縣有哪些?
重慶的縣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