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嘉興共話蠶桑絲織文化?
日前,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嘉興市政府主辦的“中國蠶桑絲織民俗文化論壇”在浙江嘉興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位專家學
專家學者齊聚嘉興共話蠶桑絲織文化
日前,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嘉興市政府主辦的“中國蠶桑絲織民俗文化論壇”在浙江嘉興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及其民俗文化”這一主題進行了討論。
本次論壇是“中國蠶桑絲織技藝”於2009年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文化系統舉辦的首個蠶桑絲織民俗文化高階學術論壇。
蠶桑絲織是我國的發明,對古代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遺產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等生產技藝,以及由此衍生的相關民俗活動。
這些傳統手工技藝和民俗活動,至今還儲存在浙江北部、江蘇太湖流域以及四川成都等地,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絲綢之府、蠶桑之鄉”著稱的嘉興,其蠶桑絲織文化已有4700多年曆史,蠶桑生產、蠶繭加工、絲綢貿易引領全國。
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重要保護傳承地,該市先後出臺了《嘉興市蠶桑絲織文化生態區保護規劃》等相關政策措施,並命名下屬的海寧市、桐鄉市和秀洲區為首批蠶桑絲織文化生態區,為蠶桑絲織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堅實保障。
當地還先後興建了嘉興絲綢博物館、海寧周王廟鎮雲龍蠶俗文化園等展示場館。海寧市啟動了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合作建設“中國蠶桑絲織文化遺產生態園”專案,規劃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建成後將成為國內首個較大規模的蠶桑文化生態園,既能保護、研究、傳承中國蠶桑絲織文化,又能帶動周邊桑蠶產業的發展。
據瞭解,本次論壇還收到各地提交的60多篇論文,論題涉及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和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區域特色比較、區域保護互動聯動機制、民間蠶神信仰等眾多研究領域,是當前我國蠶桑絲織技藝和蠶俗文化研究與傳承實踐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