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在古代叫什麼 正月十五吃什麼?
正月十五,也就是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我們現在一般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民間一般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習俗活動。那麼正月十五在古代叫什麼呢?可以一起來了解一下。
正月十五在古代稱為什麼
1、其實元宵節也是從古流傳至今的叫法,其來源為:正月是農曆的第一個月,即元月,古人通常稱“夜”為“宵”,故得名元宵節。
2、正月十五在古代也叫情人節,因為古代女子在平日裡是不允許隨便外出的,而在正月十五可以,這時候未婚男女可以藉著正月十五賞花燈時為自己物色物件。
3、正月十五在古代也叫做上元節,其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
4、正月十五在古代也被叫做燈節,我國自古以來在正月十五就有點燈的習俗,尤其是在明代,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
正月十五吃什麼
正月十五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在元宵節我們會吃湯圓、元宵、生菜、油茶、棗糕等,其中比較常見的是湯圓和元宵,北方地區吃元宵,南方地區吃湯圓,二者都有圓圓滿滿、甜甜蜜蜜的寓意。
以上就是對“正月十五在古代叫什麼”的回答,通過回答我們知道了正月十五在古代有多個叫法,比如上元節、元宵節、情人節、燈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