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服裝鞋帽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明清時代,在山西的很多村鎮即有裁縫鋪、成衣店。民國元年(1912年)以後,有些裁縫鋪、成衣局開始使用手搖縫
山西省服裝鞋帽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明清時代,在山西的很多村鎮即有裁縫鋪、成衣店。民國元年(1912年)以後,有些裁縫鋪、成衣局開始使用手搖縫紉機。到1924年,全省靴鞋業達136家,從業人員1087人,年產靴鞋37萬雙。
新中國建立後,服裝鞋帽業得以恢復和發展,1965年以後,我省逐漸建成專業的服裝鞋帽廠。1979年以前,我省服裝企業主要是商業來料加工,只收取加工費。1979年以後,企業可以自產自銷,有了自主權和靈活性。到1985年底,全省集體所有制服裝鞋帽工業企業有194個,職工20371人,產值18908萬元,利稅1420萬元。
據調查,1980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購買成衣1.5件,1985與1988年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的較高階服裝分別是:毛皮大衣31.9件、44件;呢子大衣109.7件141件;毛料制服204.2件、281.6件。
截至2005年初,我省紡織、服裝及日用品批發及零售就業人員達到3.58萬餘人,銷售額達到約32.96億元,零售額約20.95億元。
服飾:個性斑斕秀衣裝
60年,一個甲子,歲月在人們身邊無聲穿過,不留痕跡,卻又無處不在。稍不留神,世界就變了模樣,而人們也換了心情,變了衣裝。在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品味一下山西老百姓“衣”裝的漸變,聽老百姓講講他們的穿衣故事……
時裝漸欲迷人眼
上世紀50年代:有穿的就不錯了
2009年:從美國買回大品牌
講述者:張老太和小張(陽泉市)
這兩天,小張心裡總惦記著自己的一個“祕密”。原來,小張在淘寶網上通過海外代購訂購了一條連衣裙,十多天了,她一直在等自己的快遞。“我在網上訂了一件‘維多利亞的祕密’的連衣裙,貝克漢姆的老婆做過品牌代言,很漂亮啊,800多塊錢,賣家先在美國訂貨,然後再發給我。其實,也不是追求什麼名牌,但是花錢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是覺得很開心。”小張笑嘻嘻地說道,“我的衣服兩個衣櫃都裝不下,冬天羽絨服、羊絨大衣、花棉襖,光毛衣就有七八件,還有休閒裝、運動服、小西裝,各種樣式的裙子、褲子,有些衣服我還來不及穿就過季了。”
“什麼衣服不能在商店裡面買啊?那街面上不都是商店麼?費那事幹嘛!”張老太覺得孫女雖然穿的花枝招展,很漂亮,但是“事”多,不懂得好日子來之不易。“上世紀六幾年,我們肚子都吃不飽,有穿的就不錯了。那時候都是自己做衣服,補丁摞補丁,有點布都給老人和娃娃做衣服了,娃娃們都沒有襪子穿,大冬天凍得腳都裂了。到了夏天,男女都穿件大棉布衫就下地幹活了。”這時,小張插嘴說:“奶奶,現在穿衣風格又迴歸了,流行穿純棉的衣服了,舒服。”
上世紀70年代:總共三五家店
2009年:逛街逛到腿軟
講述者:老馬伕婦(太原市)
老馬身高腳大,除了警服和單位發的皮鞋之外,不太容易買到合適的鞋子,“上世紀七幾年吧,太原市賣衣服的大商店,也就是五一大樓、省二輕這幾家,老馬45碼的腳,一般買不到合適的鞋,而且五一大樓有的鞋子,其他商店價錢、樣式肯定都是一樣的。每次老馬去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出差,我一定囑咐他買一雙鞋備著穿。”老馬愛人如是說。
“我年輕的時候,太原市總共就三五家大商店。現在可好了,我愛人見了商店就進,試了這個試那個,買一件衣服就要貨比好幾家。以前逛逛柳巷、海子邊,要不就去天龍大廈,現在南城有和信摩爾、燕莎,百盛,新開的王府井,柳巷裡面有華宇、貴都、天美名店、銅鑼灣,廣場東邊還有服裝城,光一個服裝城就夠轉一天的了。”老馬說道。
上世紀90年代:穿衣服不講究
2009年:到縣裡、市裡、省會買衣服
講述者:小林媽(臨猗縣)
“以前村裡人不講究吃穿,什麼苦沒吃過,兒子們上初中之前都是我給做衣服呢。前幾年我的衣服都是在趕集的時候買的,反正覺得便宜好看就行了,也就是瞎穿穿,啥料子的從來不管。”小林媽的兩個兒子,一個在北京上班,一個在太原打工,逢年過節,回家不是給母親帶回吃穿,就是開車拉上家人到縣裡買衣服。“現在除了小娃的尿布、衣服,新媳婦的鋪蓋,很少在家裡做針線活了。你看,我箱子裡面什麼衣服都有,給我買的唐裝,還有這繡花的棉襖,這麼鮮豔的顏色,我這歲數可穿不出去,不過這是孩子們孝順我的一片心啊!”小林媽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好日子慢慢過吧。”
走過60年,幸福的生活各有不同,穿衣的故事各自精彩。2009年,走出家門,滿眼都是讓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的色彩和款式;走近櫥窗,模特擺著張揚個性、“捨我其誰”的姿態;走入人群,幾乎找不到“撞衫”的女人,無論男女老少,不僅是衣服,包括身上的揹包、飾品、腕錶、鞋子乃至眼鏡,雷同的都寥寥,每個人都帶著與眾不同的美,在他們身上,看到的不僅僅是生活的富足和快樂,更是個性要求得到極大滿足,表達自我心情的一種審美釋放。本報記者冷雪
穿衣改不了農民習氣
我自幼家寒,生長在農村,穿衣從頭到腳,都是用母親親手紡織的土布做的。也沒啥樣式講究,能遮醜避寒就行,常常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實在不能穿了,就拿去給嬰兒做尿布。1977年恢復高考,我上了大學,母親怕丟我的人,就開始扯洋布、找裁縫,讓人給我做中山裝、幹部服。從此,我覺得自己像個城裡人了,特別喜歡穿中山裝,認為它特別適合我,實惠、莊重、不張揚,像箇中國知識分子。
大學畢業後,我每月工資只有54元,一次逛商店,看見一件66元的黑呢子中山裝上衣,我特別喜歡,但囊中羞澀,看了幾天都下不了決心。最後咬了咬牙,借錢把它買下來,連著吃了幾個月的鹹菜饅頭才把債還清。這件衣服在當時是很昂貴的,我特別珍惜它,只在走親訪友或給學生上課時才穿它。以後經濟稍有寬裕,我又花130元買了一件灰呢子風衣。從此,春秋時穿黑呢上衣,初冬時穿灰呢風衣,寒冬時穿棉軍大衣,就成了我的定型風格。我不喜歡穿西服,因為它不抗寒,再加上我又有不扣脖子扣的習慣,西服還要打領帶,麻煩,束縛人,所以終身不穿西服,骨子裡改不了農民習氣。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羽絨衣時興起來,我又給自己添置了一件羽絨衣。但仍然捨不得扔掉呢子服和軍大衣。近些年,兒子長大了,老嫌我穿得土。兒子個頭比我稍高一些,這樣,我們家就形成了一個傳統:兒子穿過的衣服送給我穿,我穿過了又送給老父親穿。兒子永遠在趕時髦,我和老父親也跟著他趕時髦。但這些衣服我穿來穿去,總覺得不像我自己,總找不到穿中山裝時那種喜悅的心情。我的衣櫃裡至今仍保留著那件黑呢中山裝,那件灰呢風衣,那件棉軍大衣,它們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地躺在那裡,保留著我的歷史,保留著我骨子裡的形象。現今,每當我看到有些年輕人穿著故意打補丁、露膝蓋的所謂“乞丐服”時,心裡就一陣陣感慨,因為這正是我小時候曾經穿過的,我希望這些年輕人在追求時髦的同時更能真正懂得生活的含義!王醒
晉衣變遷
“紅粉藍綠青紫色,棉毛皮絲綢麻做;褲子做到胳肢窩,新婚勝似小登科;晉北老漢‘毛窩窩’,晉南大娘‘土布袍’;巧手編來‘中國結’,真情納出‘踢山倒’;隆冬到,戴氈帽,夏天頭上頂青草;花花哨哨數童帽,南北漢子手巾包;紅主腰、紅腰帶,反穿皮襖敞開懷;腰裡彆著大煙袋,三晉服飾怪怪怪。”這是一首反映山西民間傳統服飾的“數來寶”。從整體上看,山西民眾的衣飾如同其樸實、勤勞、厚道、守成的品性一樣,顯得本分、儉樸。服飾,作為人們穿在身上的歷史,與共和國的歷史同步輝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上世紀60年代的服飾特徵表現為中式與西式、傳統和現代服飾並存。當時,人們多在家做布衣,全家人的衣服基本都是自己做。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到現在。這一階段,山西人的服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著裝與世界接軌,趨向個性化、品牌化與時尚化。進入21世紀,山西人可選擇的服裝面料由原來的絲綢、亞麻、棉布、動物毛皮增加到了針織、毛紡品和各種人工合成纖維。服裝質地的豐富大大滿足了服裝造型多變的需求。張繁榮
業界英雄華泰厚
柳巷向北,一眼就看到了高懸在臨街牆面上的華泰厚的招牌。3樓,房間內一排排縫紉機提示著大名鼎鼎的華泰厚就在這裡,即使縫紉機上面都落了灰。在近60年的歲月裡,華泰厚在太原市,乃至整個山西省的服裝界都赫赫有名,它始終存活在祖父祖母輩以及父母輩的記憶裡。
1928年,河南人黃厚甫來到太原創立了華泰厚。華,象徵服裝華麗;泰,即信譽如泰山;厚,取黃厚甫之名。當時的華泰厚講究信譽,實力雄厚,很快受到達官貴人的青睞,成為太原“八大洋莊”之一。抗日戰爭期間,華泰厚以重金從京、津、大連等地聘請名師20餘人,專做高階呢絨服裝。據說華泰厚的製衣工序多達百道,衣服樣式非常考究,做工精緻。1955年,全國紛紛進行公私合營,太原市24傢俬營服裝店大多併入華泰厚,成立了“地方國營太原市華泰厚縫紉廠”。上世紀80年代的華泰厚真正進入了快速發展期,職工人數最多時有300人之多,在技術上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那時,華泰厚不僅多次代表山西省參加全國服裝界舉辦的各種比賽並獲獎;而且普通老百姓經常要排隊甚至“批條子”才能在華泰厚做一件衣服。那個年代,他們以能在華泰厚做一身衣服為榮。
Let us answer it!
服裝回顧之山西服裝60年輝煌史回顧 ?
懷疑燃氣表有問題去哪檢測+懷疑燃氣表有問題可送去專業的檢定機構進行檢測 ?
使用遊戲手柄要注意什麼 ?
VR開發培訓要多久 ?
如何選購書房傢俱 ?
初唐四傑是哪幾位+初唐四傑都有哪些作品 ?
蚊香的作用 ?
冬季養生小常識 ?
淋浴房怎麼選購 ?
怎麼收縮細緻毛孔 ?
羽絨服清洗三部曲 ?
老榆木傢俱怎麼保養 ?
空氣淨化器品牌 ?
碧翠皙---美白抗衰傳奇 ?
衛浴五金有哪些 ?
如何選購浴巾 ?
西紅柿凍冰箱裡還能吃嗎 ?
飽和食鹽水密度 ?
家裡有臭蟲怎麼辦能除根 ?
扶手椅廠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