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服裝發展簡史?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虎門服裝發展簡史 每一個腳步都匯聚成改變的力量 從一個小漁村到“中國千強鎮之首”和中國最大的專業服裝市場之一,虎門能譜寫今天的輝煌,絕非偶然,

虎門服裝發展簡史

虎門服裝發展簡史

每一個腳步都匯聚成改變的力量

從一個小漁村到“中國千強鎮之首”和中國最大的專業服裝市場之一,虎門能譜寫今天的輝煌,絕非偶然,而一個最為關鍵的因素,是他們在“破”與“立”的艱難選擇中,懂得把握每一個機會,兩者相輔相成,攜手並進,虎門才創造了歷史。 
 
 
 

文/本刊記者劍歌

圖/劍歌黃敬華覃燮妍

太平“地攤”,站在“時尚最前沿”

上世紀70年代末,在人們不知不覺中,虎門太平的街邊出現了賣東西的地攤,有日用生活品,有電子錶,但更多的是花花綠綠的服裝。

在那個年代,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有人迅速將這一“異常動向”反映到虎門有關領導那裡,但虎門的領導卻沒有立即派人去“驅逐”,而是決定先了解一下情況。

瞭解之後,領導採取了“不作為”立場:睜隻眼閉隻眼。

當時的虎門還是一個面積很小的公社,社址在太平。太平“城區”很小,人口還不到2萬,周圍全是農村、水田。太平人很窮,一天只有一毛多錢的收入,連鞋都買不起,很冷的時候,太平農民還赤腳挑著水下田幹活。

虎門公社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偷渡客”多。由於毗鄰香港,“文革”以來,很多虎門的年輕人游泳偷渡去香港,人數有6000多人,佔虎門公社全部人口的1/4。當時有一種說法,叫“青年跑光,土地生荒,老人心慌,幹部難當。”

為什麼跑到香港?原因很簡單,“那邊吃油,多過我們喝水。”

這些年輕人跑到香港,一沒文化二沒特長,一般會在兩個行業落腳:服裝與餐飲。虎門人吃苦耐勞,懂經營,經過幾年的跌打滾爬,這些“偷渡客”漸漸在香港立下足,有了積蓄,看到家鄉的親人還很窮困,在他們返鄉探親時,常常會帶回一些服裝、日用品等。而虎門的家人一旦去到香港,一般也會“滿載而歸”。這些物品大多比較“時髦”、“新鮮”,他們剛開始捨不得用,到後來家裡越來越多,用不完,便有人拿到路邊擺地攤賣,換些日用錢。

出現在地攤上最多的物品是衣服。

那個時候,國內百姓穿的衣服要麼是軍綠色,要麼是藍色,虎門地攤上的衣服來自於香港,花紅柳綠,一下子就站在了“時尚的最前沿”。當地年輕人開始購買這些衣服。

凡事都有示範和從眾效應。街邊賣衣服和買衣服的人都漸漸多起來,大家心照不宣:既然別人能賣、能買、能穿,我也能!

一些更加精明的虎門人從這裡敏銳地捕捉到一種潛在的商機,於是,他們不再滿足親戚給的那點東西,而是開始利用在香港的各種關係,進一些衣服或布料;一些漁民見香港的東西在街上那麼好賣,覺得有利可圖,也利用到香港進行海鮮產品貿易的時候,帶回一些這類商品;有的家庭沒有漁船去香港,就偷偷跑到深圳沙頭角一帶“進貨”……幾塊香皂,十幾雙襪子,從小額貿易起步,最後越做越大。

這便是虎門個體、私營經濟的雛形。

據瞭解,當時虎門大約有二三十家這樣的商販。

正是他們,創造了虎門的歷史。

面對這一狀況,如果碰到一個思想保守的地方政府或領導,可能會把這一“新生事物”扼殺在萌芽狀態。但當時虎門公社的幹部卻沒有這麼做,而是因勢利導,看到一個個地攤所處的衛生環境很差,商販像“走鬼”,遂決定在太平專門劃出一個市場供當地人交易。

這在當時是一個風險極大的決定。

但虎門公社的領導層卻堅定不移。

其實,虎門領導層的思想早在前兩年就已經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1978年4月,港商張子彌來到虎門,提出要在這裡開辦一家手袋廠。當時,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有召開,“資本家”到內地辦廠還是一個相當敏感的話題。但虎門的幹部們沒有回絕,而是層層請示,最後竟然請示到了廣東省委。

省委領導思想開明,同意了,有關部門還在報告上蓋了個大紅印章。同年7月,“太平手袋廠”開業了,編號是“粵字001號”。

“太平手袋廠”是廣東開辦的第一家來料加工廠,也是全國第一家。

當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人冒著風險搞聯產承包的舉動被載入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史冊,而虎門人率先引進合資企業的膽識,也載入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史冊。

有人開頭,就有人跟隨。1979年3月,一位“逃港者”以“港商”的名義回到虎門的龍眼大隊,想在這裡開辦一家發具廠,做假髮套。這讓當地領導很為難,一個是對方的身份,一個是對方生產的產品。但虎門領導層最後還是為對方開了綠燈!報告遞到省裡,省裡又批了下來,編號為“粵字003號”,這也是全國第一家在農村開辦“三來一補”企業。

這兩項“第一”,也成為虎門人敢為天下先、勇立潮頭的最好證明。

而如今虎門領導專門為“走鬼”們開闢“交易市場”,再次證明了虎門人的膽識!

“大排檔市場”

烹調出虎門未來

1981年,虎門公社將散亂在太平街巷的各個地攤集中起來,開闢了虎門第一個“個體商戶服裝專業銷售市場”。而這個市場的選擇也顯得很有意思——竟然是兩座並列、廢棄的人行天橋!

天橋並不大,加在一起總長度不到50米,寬度也只有約10米。上面用鐵皮隔開,大概一米一個攤位。

不知是一種巧合還是本身就蘊涵著某種預示,從開業那一刻起,虎門的商品經濟和個體經濟就恰似這兩座形似彩虹的小橋,在南國的驕陽藍天下展翅飛翔。

這裡很快成了遠近聞名的“洋貨一條街”,人們紛紛湧到這裡購買以前難得一見的衣服和各類裝飾品。

不久,其他鄉鎮的人們也聞訊到“洋貨市場”來購物,幾十米的小橋每天都擠滿了人,幾乎沒辦法自由行動。

那是一個已經被壓抑了很久的年代,人們對美的追求、對商品經濟的渴望,只要遇到一點春風,就會破土發芽。

虎門人發財致富的心就這樣被一點一滴地激發起來。到1982年底,在太平“天橋市場”從事服裝經營的商戶已膨脹到60多家。

“天橋市場”也因此成為培養虎門個體商戶的第一個搖籃。

個體商戶多了,虎門公社卻沒有相應的管理機構,經過諮詢,虎門成立了全國首家“公社級”的“個體管理委員會”,當時的主要職能是收費,一個攤位收一兩毛錢,後來增到5毛錢。極其寶貴的是,在當時的背景下,這個“管委會”非但沒有成為虎門私營經濟前進、發展的障礙,反而在它開放、有效(而不是刁難、卡壓)的“管理”下,使虎門的私營經濟越做越大。到1983年初,前往太平“洋貨市場”買東西和賣東西的人都越來越多,小小的天橋已經不堪負重,攤位開始“自然”地向橋的兩端延伸,20米、30米、50米、100米,最後天橋附近幾乎全變成了市場。

這是一種巨大的民間推動力。

這種力量一直是推動中國發生巨大變革的寶貴財富。

虎門的領導幹部顯然感受到了這種巨大的力量。他們沒有驚恐不安,更沒有加以限制,或者藉機向個體經營戶“揩油”,而是順應民意,於1983年4月又在太沙路選擇了一塊空地,興建了一個可以容納300多戶的“大市場”。

說是市場,以現在的眼光看,又不是市場,原因是條件簡陋,就像賣菜的一樣,當地人將其稱為“大排檔市場”。但與“天橋市場”相比,這個市場的環境畢竟好多了。因此,市場一經建成,立即紅火起來,在一個個攤位上,琳琅滿目的各類物品不再“席地而臥”,而是全部“登架亮相”,來自珠三角各地的購物者摩肩接踵,交易十分活躍。

市場的繁榮使得更多的當地農民洗腳上田,變成了“個體經營戶”。

陳浩華是地地道道的虎門人,做過虎門電視臺的記者,做過酒店管理,1994年開始涉足商場,現為虎門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副會長、虎門連卡佛時裝商場經理。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他形象地說,“洗腳上田”這個詞後來被廣為運用,專門用於形容那些告別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找到新致富手段的人們,“其實,這個詞是虎門人發明的。”

商機蜂擁,

“紅鯉”爭相躍龍門

1986年,虎門已經改公社為鎮。

此時,虎門鎮政府已經有了較強的市場意識,遂決定創辦一個更大的市場:富民小商品批發市場!該市場由虎門鎮個體管理委員會出資50多萬元,將鎮房管所住宅樓一樓的所有臨街商鋪全部租借下來,將太平的個體商戶統一集中到這裡。

這也是虎門第一個批發市場。

該市場有8000多平方米,與以前的所有市場相比,已經夠大了。但兩年過去,這個市場已經顯得狹小了——1988年的中國已經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而香港及東南亞製造業正面臨第一次大轉移浪潮,虎門因第一個引進“外資”,其敢為人先的意識在海外享有極高的聲譽,因此,在短期內,外資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虎門也因此搶佔了“招商引資”的第一個先機。

當年,民族英雄林則徐以率領中國軍民抵禦外敵入侵而聞名天下,如今,虎門人開始敞開胸懷接受外資的滾滾進入。

在這些外資企業中,最多的是製衣廠。他們除了一部分外銷,根據政府政策,有1/3是可以內銷的。這1/3的內銷額,為虎門服裝市場帶來了更大的驅動力,服裝的品種豐富了,從事服裝生意的個體戶和前來進貨、購買服裝的人更多了。到20世紀80年代末,富民小商品批發市場已在整個珠江三角洲名聲大振,在這裡從事服裝經營的商戶已經增加到600多家,來這裡搞服裝批發和購物的消費者更是人滿為患。

富民小商品批發市場的紅火令很多人“眼紅心熱”,1989年下半年,虎門的一家罐頭廠意識到做罐頭不如做生意,便將罐頭廠搬遷,把車間改成個體商鋪出租。

原來不死不活的罐頭廠竟然因此一下子“起死回生”,“市場”裡每天人聲鼎沸,昔日為工資發愁的廠領導每月收到的租金比賣罐頭掙來的錢要多上好幾倍。

外資也關注到了虎門服裝銷售市場的無限商機,有香港人與虎門人合作,在富民小商品批發市場旁邊開了一個商場,取名“新時代”。這也是虎門第一個專業服裝商場,而且是虎門當時最高階的商場,由於商場移植了香港成功的經營理念,開業後生意相當火爆。

虎門服裝市場出現的這一獨特現象引起了虎門鎮政府的注意,他們從中領悟到了“造市”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推動力。1991年,虎門鎮政府決定,由鎮“個體管理委員會”下屬的“富民服務公司”(1992年10月5日註冊成立,現改為富民服裝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富民”)出面,在虎門建造一個功能齊全、經營面積較大、能夠適應新經濟環境的現代化樓式結構大型服裝商場。

建造這樣一個商場還是要膽量的:首先,國內的服裝批發市場還處在起步階段,在整個珠江三角洲包括廣州和深圳,都還沒有這麼大型的專業市場,虎門僅僅是一個小鎮,建好後能帶來足夠的“人氣”嗎?其次,外地建市場都是闢地搭架,或臨街依巷,商販們也習慣於這種簡陋的經營,一是經營成本低,二是那些以小本起家的個體戶們,在心理上還沒有做好把生意做大的準備,現在要建造一個樓式結構的商場,將商戶從街巷裡“遷移”到樓式結構的商場裡,商戶能接受嗎?外地客商和消費者又是否買這個賬?一旦做砸了,要改做其他用途,是很難的,只好拿去養老鼠了。

虎門鎮政府堅定地認為,“大排檔”式經營擁擠嘈雜,既妨礙交通,在消防、治安、環衛等方面隱患極大。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經營模式終將被淘汰,就像當初的“地攤”被替代一樣,人們越來越渴望在一個更好、更規範的環境中進行交易。

虎門鎮政府選定如今的港口路與銀龍路交匯處作為新商場的位置。

當時,這裡還是一片沼澤地,而虎門人要在這片爛地上建造一座大型現代化商場。

商場“發虎威”,

營銷新模式閃亮登場

虎門人請來華南理工大學的建築專家為新商場進行設計。

按照設計規劃,新商場預計耗資7000多萬元。7000多萬元,在今天看來算不上什麼,但對於當時的虎門鎮,卻是一項“斥巨資打造的重大工程”,政府根本一下子拿不出這麼多錢,經過研究,他們採用了當時通用的做法:地方財政撥款與群眾集資相結合。

由於新商場有政府背景,加上大家都看好虎門服裝業的未來,因此,當新商場要進行“招商集資”的訊息傳出後,民間資本蜂擁而至,儘管一個10多平方米鋪位需要交30萬的“押金”,但虎門人連眼都不眨一下就拿了出來。

1993年8月底,新商場落成,起名為“富民商業大廈”。大廈總建築4.5萬平方米,樓高九層,一至四層是商場,五至九層為商住。商場內設有8-13平方米不等的鋪位1282個,全部採用租賃形式給個體戶經營。

大廈最大的特色是採用了螺旋式斜面通道,從地下至四樓,每百米只有兩米落差,坡度平穩,買貨的小推車可從地下一直拉到四樓,極大地方便了商家和客戶。大廈還配置了11臺電梯(6臺扶手、5臺客梯和觀光梯),同時配備中央空調系統,紅外線防盜報警系統,消防自動報警系統。商場內部採用園林式佈局,各層四周有奇花異草,中庭正面建有仙鶴靈龜金魚,有噴泉也有瀑布,構成一個生氣勃勃招財進寶、年年有餘的立體畫面。商場內還設有銀行、中西快餐店、郵件快速等業務。

富民商業大廈一下子成了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最大的服裝專業商場,而設立“觀光電梯”也證明虎門人已經把這家商場當成了一個“風景”。

1993年11月,富民商業大廈盛大開業。每一個富民商業大廈的商戶都不會忘記這一天:商場內人山人海,各地客商、採購員將1282家商鋪的衣服搶購一空。一位商戶事後回憶,“那天,我不僅將自己所有的服裝賣光了,連原來的存貨都一件不剩,甚至準備當垃圾處理的衣服也都賣光了。”

富民商業大廈一炮走紅,每天有近10萬人來到這裡。一位外地商場老闆看到這一切,感慨道:“這麼大的客流量,什麼生意做不成啊?”

富民商業大廈的成功嘗試激發了更多有心人的慾望。在它附近有一幢五層高的酒樓,一二層開酒店,上面三層是一個製衣廠。酒樓的擁有者在1993年8月看到富民商業大廈建得那麼有水平,那麼有商業關懷度,覺得這座商業大廈未來肯定能火,而富民商業大廈一火,將來這一帶的人流肯定多。因此,在富民商業大廈開張前2個月,這家酒樓趕緊將原來的製衣廠關閉,統統改成了商場。與此同時,招商工作也全面展開。大家看到富民商業大廈旁邊又多出了一個“新商場”,而且押金(集資款)比前者的還低,那些沒能進入富民商業大廈的商戶頓覺機不可失,紛紛投入它的“懷抱”。不到半個月,這家商場就收齊了所有資金。

相關問題答案
怎麼寫服裝店鋪簡介?
服裝網店簡介怎麼寫?
因特網的發展歷史?
武漢服裝批發市場在哪?
服裝廠招工簡章怎麼寫?
北京批發服裝市場哪裡最便宜?
想做批發服裝去哪進貨?
企業發展史怎麼寫?
浙江義烏服裝批發城?
服裝批發網站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