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縫紉機針發展史?
1942年,青島個別小手工業者以進口縫紉機針為樣品仿製,由於技術條件差,產品粗糙,質量低下,不能滿足使用者的要求而停產。 1949年6月,青島解放。當年
青島縫紉機針發展史
1942年,青島個別小手工業者以進口縫紉機針為樣品仿製,由於技術條件差,產品粗糙,質量低下,不能滿足使用者的要求而停產。
1949年6月,青島解放。當年底,工商業人士周治川會同有關技術人員開始籌建縫紉機針廠。
1950年註冊登記,廠名為青島豐田針廠,廠址在市北區市場三路55號;時有職工6人,資金950元,有制針機1臺、銑口機2臺、磨尖機1臺、小車床1臺;生產規格44×18的工業用縫紉機針,註冊商標“手”牌,年產量5000打。
1952年9月,豐田針廠遷至臺西區小港沿路9號,更名為豐田縫紉機針製造廠,人員增加到11人。在生產工業用縫紉機針的同時,開始生產家用縫紉機針,產品有15×14、15×16、15×18三種規格;工業縫紉機針增加了135×20、135×18等規格,年產這兩種規格縫紉機針2萬打。
1955年9月,豐田縫紉機針製造廠與成立不久的大成針廠、公大針廠合併,合併後仍稱青島豐田縫紉機針製造廠,廠址設在市北區博興路56號,成為青島唯一的縫紉機針製造廠家,年產縫紉機針1.92萬打。
1956年,青島豐田縫紉機針製造廠更名為公私合營青島豐田縫紉機制造廠,隸屬青島冀魯針廠領導。此時,縫紉機針的年產量已達28萬打,註冊商標仍用“手”牌。
1958年4月,廠址遷到市北區利津路8號冀魯針廠內,成為該廠的一個車間。8月1日,又從冀魯針廠遷出,搬到市南區河南路64號,仍用原廠名。11月,公私合營青島豐田縫紉機制造廠歸市南區工業部領導,時有職工139人,年產縫紉機針48萬打。當年,公私合營青島豐田縫紉機針製造廠組織工人、技術人員,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先後試製成功萬向節滾針軸承、釘膽彈簧、梳麻針等新產品,但其主要產品仍然是縫紉機針。
1962年5月,公私合營青島豐田縫紉機針製造廠劃歸青島市輕工業局領導。8月滄口區機關實驗機械廠撤銷後,部分人員和裝置併入該廠,廠址遷到市北區普集路13號,職工增加到278人,年產縫紉機針73萬打。此時,受國家經濟困難的影響,對生產抓的不緊,管理不力,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造成產品積壓。為走出困境,該廠在落實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和“工業三十五條”的過程中,組織人員去上海等地參觀學習,並對生產工藝進行改革,增加電鍍工序,添置電直機、制杆機、磨扁機、壓字機等裝置,使產品質量有了保證。
1964年,青島生產的縫紉機針達到全國同類產品先進水平,並增加了新型號工業縫紉機針的生產,10月底,成功生產出81×1、88×1、62×21三種新規格的工業用縫紉機針,年底又試製成功15×7規格的家用細號縫紉機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