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長坡集體所有制縫紉社 4古稀老者在堅守?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鉅變,許多舊手工業慢慢地淡出歷史舞臺,上世紀70年代以前,十分紅火的縫紉社也慢慢被人們所遺忘,但在儋州市東成鎮熱

儋州長坡集體所有制縫紉社 4古稀老者在堅守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鉅變,許多舊手工業慢慢地淡出歷史舞臺,上世紀70年代以前,十分紅火的縫紉社也慢慢被人們所遺忘,但在儋州市東成鎮熱鬧的長坡墟上,依然有一間縫紉社在正常營業,這裡有4位古稀老人一直在堅守。

4位老人和一間縫紉社

歷史久遠的長坡墟目前熱鬧非常。沿著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街往前走,一幢別具一格的小樓出現在記者眼前,牆面已經破損,部分地方露出了鋼筋。這就是4位老人堅守的地方――長坡縫紉社。

走進長坡縫紉社,記者看到4部縫紉機在房間的一個角落一字擺開,邊上兩部壞掉的縫紉機,掛滿了縱橫交錯的蜘蛛網。4位老人正在專心致志地縫補衣物,裡面的靜謐與外面的車水馬龍恍若隔世。80歲的張瑞桃和74歲的陳作秋都是二十幾歲就來這裡工作,另外兩位師傅也已過古稀之年,他們在這裡已經待了半個世紀。

“我們這裡是集體所有制的縫紉社,有50多年的歷史了。我還沒有結婚就來這裡當學徒了。”滿頭銀絲的張瑞桃口齒清晰,沒有戴老花鏡,言語間已輕鬆地給針頭穿好了線。

縫紉社也曾有過輝煌

幾位老人向記者介紹了縫紉社的輝煌歷史。

那是1956年,農村都在搞互助組、初級社,政府號召小手工生產者聯合起來成立縫紉社。魏振修是個車衣技術較好的師傅,帶領10多人成立了長坡縫紉社。當時全鎮大多數人還是手工縫衣服。縫紉社由於有縫紉機,加工衣服時間短,而且做工相對精緻,因此生意一直不錯。“那個年代,這裡生意非常紅火。長坡縫紉社社員最多的時候達到70餘人,縫紉機20臺,儘管如此,還是忙不過來,每年快到過年的前一兩個月最忙,當時做一套軍便服要等上一個月。”回憶當年,4位師傅語氣裡透著自豪。

“記得上世紀70年代,縫製一件成衣要四道工序:剪裁、車縫、粘合、釘釦子,收費是1元。其中車工獲得收入最高4角,其他工序的工人大概是一人得1角,剩下的上交。”張瑞桃還記得當時收入最高的車工月收入能達到60元,“這樣的工資在當時比政府的幹部還要高。”

誰會記得最後的堅守

據張瑞桃介紹,眼前的這幢樓是1980年蓋的,花了6000元左右,全部是社員的集資款。但是樓蓋好沒有多久,大家都各自回家單幹了。

“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到了長坡,很多技術好的師傅,或者在長坡墟上有鋪面的師傅,都自己開起了裁縫店,不願意吃‘大鍋飯’了。後來又有一批人陸續去做別的生意,當年興旺的長坡縫紉社就逐漸衰敗了。”張瑞桃搖了搖頭說。與曾經的輝煌相比,這段下坡路走了十多年,老人家似乎不願多提及。

“2000年後,長坡墟上的十幾家裁縫店相繼停業,取而代之的是銷售成衣的各種商店。改革開放後,在長坡開了十多年裁縫店的馮必亮,喇叭褲、直筒褲、牛仔褲、披肩、蝙蝠式、拉鍊、西褲等都做過,還賺了錢在鎮上蓋了樓,但終究敵不過來勢洶洶的商品大潮。縫紉社原本是5個人在堅守,後來老社長去世了,現在只剩下4位人,老了,歲月不饒人啊!”陳作秋無奈地告訴記者。

對於1980年代後出生的人,軍便服、中山裝以及縫紉社都是出現在父輩講述的故事中,但對於年過70的張瑞桃、陳作秋等4位師傅來說,這裡有他們人生中大部分的回憶。

如今,每天早上,4位老師傅依然會按時來到縫紉社,接一些縫縫補補的針線活,一天最多不超過20元的收入。歲月無情,把許多記憶都捲進了風塵,多年後也許再也沒有人會記起他們的堅守。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集體所有制企業?
集體所有制企業有什麼?
所有制經濟是什麼意思?
企業所有制性質怎麼填?
什麼是全民所有制企業?
多種所有制經濟是什麼?
什麼是集體備課制度?
所有制結構有哪幾種?
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含義?
什麼是全民所有制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