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變遷之從做中山裝到跟著時尚跑?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在湖城小西街,一個不起眼的小弄堂邊,我們找到了已經在這裡開裁縫店20多年的黃顯進。 對於服裝,從小時候看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穿衣打扮到之後自

服裝變遷之從做中山裝到跟著時尚跑

在湖城小西街,一個不起眼的小弄堂邊,我們找到了已經在這裡開裁縫店20多年的黃顯進。

對於服裝,從小時候看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穿衣打扮到之後自己開店做衣服,這期間的變化黃顯進可謂是歷歷在目。他告訴記者:“印象中小時候家裡人都是穿清一色的藍布衫,只有哪家姑娘結婚時才會去剪塊卡其布料做衣服的。爺爺那一輩的男的都穿對開襟的短衫,女的是穿左開襟的短衫。當時住在農村就不會像城裡人那樣穿長袍和旗袍了,在那個時候這些都是奢侈品。”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個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我聽媽媽說過,那個時候家裡因為沒錢,她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黃顯進對記者說。“我爸爸那一輩穿的衣服特別單調,沒有色彩可言。”人們穿衣的顏色無非是灰、黑、藍。那個年代,人們買服裝、布料和日用紡織品也都要憑布票。“我們小時候做衣服都是憑布票的,一次也就6尺,剛好夠做一件衣服,不過等個子長高了就不夠用了。我在家裡最小,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而服裝都想盡量做到耐磨和耐穿耐髒。”此時,中山裝開始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遍的服裝,之後又有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中山裝、青年裝及軍便裝成為了當時服裝最流行的“老三套”。

到了上世紀70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補丁衣服基本已成為過去,而中山裝依然在男裝中十分流行。當時,還有了更多的布料選擇,有了“的確良”、“卡其布”、“燈芯絨”、“滌綸”等。特別是“的確良”料子的迅速走紅,對當時看慣了黑、灰、藍三色的人來說,這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還記得當時看見人家結婚,新娘子就是穿著一身鮮豔的‘的確良’連衣裙,相當好看。而新郎則穿了件白色‘的確良’襯衣。我當時就一直很羨慕,要是自己能穿上該有多帥氣啊。”黃顯進也就是從那時起,對服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喇叭褲、牛仔裝、運動服、羊毛衫、風雨衣的時裝化,又讓黃顯進感受到了時代變遷給服裝帶來的巨大變化。

上世紀80年初,對於裁縫這個行業有著無限憧憬的黃顯進開始走出家門學做衣服,最初學的就是當時盛極一時的旗袍。“當時的旗袍式樣還是很中式化的,甚至還有點老套。”黃顯進回憶道:“當時做學徒的時候,裁縫店都是中規中矩地做中山裝或青年裝,等著顧客來買的。”

1990年,學有所成的黃顯進在小西街開出了屬於自己的裁縫店——新穎服裝店。這個時候,人們的生活慢慢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服飾也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那時候,我自己開店,做衣服也都是根據顧客需求來做的,偶爾也會做幾套中式衣服。”黃顯進說。

進入新世紀後,服裝的多元化特色顯露無遺,女裝中流行的連體衣褲、寬肩西裝、皮條流蘇、皺褶袖口、方格裙子、斜跨腰帶、大揹包、小皮靴、羅馬鞋……不同的服裝已經開始令人眼花繚亂,著裝者我行我素,誰想穿什麼就穿什麼,只要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黃顯進告訴記者:“近10年來,裁縫店的顧客都開始追求時尚流行元素,過來做衣服的客人大多都會給自定樣式和版型,像電視裡最近流行的韓版款式就有不少顧客來訂做。記得2001年上海開APEC會議,唐裝開始盛行。我的店裡就有不少老主顧要求定做唐裝。”在黃顯進的眼裡,服裝始終是一個時代變遷的代名詞,它體現著一個時代或人們觀念的發展與進步。在小西街這個狹小的巷子裡,曾經也承載著許許多多湖州人對美的追求。黃顯進說:“雖然有人覺得現在裁縫店已經開始落伍於時代,但是,我們的手工依舊不會退步,平時網上或電視上流行什麼款式的衣服,我這裡都可以做出來。”

60年間,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審美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句曾經流行一時的話,已成為一段歷史。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力的上升,人們對服裝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這時的服裝是一種個性魅力的展現。

從粗布衣到“的確良”,從清一色的藍、灰、黑到如今的多元色;從中山裝到喇叭褲,直至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時尚服裝,無不記載著湖城服裝走過的道路,讓我們也看到了時代進步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

服裝是一種記憶,更是一幅穿在身上,延續歷史的畫卷。

相關問題答案
中山裝英語怎麼說?
中山裝修公司哪家最好?
中山裝穿什麼鞋子?
為什麼國慶閱兵時主席都穿中山裝? ?
中山地鐵什麼時候開通?
中山市到廣州有多遠?
中山市到番禺區有多遠? ?
服裝生意怎麼做?
服裝生意怎麼做才賺錢?
廣州服裝貼牌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