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在古代是用來幹什麼的? 風箏可以飛多高?
風箏在古代主要是用來傳遞資訊的,另外還有測距、偵察等作用。風箏可稱為紙鳶、風鳶、紙鷂、鷂子,最早是在東周春秋時期產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那麼對於風箏在古代是用來幹什麼的,還有哪些內容,可以繼續往下了解。
風箏
1、風箏最早起源於墨翟以木頭製成的木鳥,後來魯班才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民間才開始使用紙做風箏。
2、風箏最開始是傳遞資訊的工具,在軍事上用得比較多,比如可以偵察、測距、傳遞資訊使用,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專案。
3、風箏的材料除使用絲絹、紙張外,還會使用塑膠材料製作,風箏骨杆則會使用竹篾、木材及膠棒等工具。
4、風箏的形狀樣式很多樣,可以製成各種動物形狀,比如蝴蝶、蜻蜓、鯉魚、飛鳥等。
風箏可以飛多高
普通的風箏一般可以飛到50-90米,最高能飛到1000米以上。總之通過以上內容,相信大家對於“風箏在古代是用來幹什麼的”這個問題已有所瞭解,可知風箏在古代作用很重要的,可以在軍事上起到傳遞軍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