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妝:是真有療效還是商業炒作??
藥妝,這一近年來備受市場青睞的化妝品,因帶有藥字而給消費者一種針對性強、效果顯著的暗示作用。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
藥妝:是真有療效還是商業炒作?
藥妝,這一近年來備受市場青睞的化妝品,因帶有“藥”字而給消費者一種針對性強、效果顯著的暗示作用。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要求化妝品宣傳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具有醫療作用,還增加了針對網路銷售的監管內容。那麼,藥妝到底有無療效?還是商業炒作?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藥妝及其歷史沿革
藥妝品的概念來源於歐美,最早提出藥妝品是用於描述“具有活性的”或“有科學依據”的一類化妝品,源於“醫學護膚”的概念,兼有藥物治療和美容護膚的作用,也可稱之為功能性化妝品或活性化妝品。後來認為,藥妝品可作為藥物治療和手術美容的有效輔助手段而長時間使用。雖然藥妝品於1963年就已出現,但真正在美國被廣泛使用是由1993年果酸類產品之風帶動,美國學者Kligman提倡功能性保養品的概念,藥妝品才逐漸被消費者熟悉和接受,並在世界各地逐漸推廣。1998年,法國著名化妝品品牌薇姿首次登陸中國化妝品市場,為中國消費者帶來藥妝的概念。
藥妝品是以天然功效成分為原料、針對性較強的療效性化妝品,其配方精簡且必須完全公開,所有的有效成分及安全性須經醫學文獻和面板科臨床測試證明,且不含公認的致敏原,較一般保養品功效顯著。
國內藥妝品現狀
在中國,化妝品定義中並無“藥妝”的說法。目前我國並沒有針對藥妝的批准文號,國家對化妝品的管理規範中,對用於染髮、燙髮、祛斑、防晒等用途的化妝品統稱為特殊用途化妝品,批號“衛妝特”,而普通的化妝品批號為“衛妝準”。特殊用途化妝品的申報程式比較嚴格,投放市場前必須進行產品衛生安全評估,包括衛生學檢驗、毒理學試驗、人體安全試驗、相關功效成分及使用依據等。
但目前國內藥妝品宣傳的功效已明顯超出特殊用途化妝品的範疇,如宣傳美白、保溼、抗炎和抗氧化等作用。國內藥妝品主要通過藥店銷售,但安全性及功效性評價缺乏法律監管沒有統一標準。市售藥妝品標籤主要以“衛妝準字”為主,極少數是“衛妝特字”,更沒有“藥準字”的化妝品。
在大部分消費者眼中,藥妝代表了高安全性的護膚品。不少藥妝產品包裝上印有抗敏感等字樣,相關工作人員也表示,藥妝產品和普通的化妝品相比,成分都是純天然的,對肌膚沒有任何刺激性,尤其適合敏感肌膚。而眼下對於藥妝是否含有藥物成分沒有檢測標準,其療效更是不得而知,而藥妝中含有的調理面板的成分,本身是有比較難聞的味道,很多廠家會新增芳香植物提取物,這就使產品的氣味顯得更天然。事實上,這些新增的芳香植物提取物中有可能造成面板刺激、引發過敏反應。
由此看來,藥妝這個稱呼只能算是一種商業名稱,是一種商業概念,國內是沒有藥妝準字號的,也就是說國產品牌並沒有真正意義的藥妝,國內生產的所謂藥妝只是自我標榜,因為國家沒有行業規範,也就沒有嚴苛的規定限制,但具體是否有保養效果就不能一概而論了。
藥妝到底有無療效
部分化妝品裡確實添加了一定含量的治療藥物成分,如維甲酸、果酸、熊果苷等,這些成分在醫學臨床尤其是面板科臨床治療上已經使用很久,也已經被證實有治療效果的,但面板科外用藥物要達到臨床療效對這些藥物的劑型和濃度有很高的要求,達不到一定的濃度或者劑型不合理的話是無法產生治療作用。
植物源活性成分也是眾多藥妝品中常見的成分。很多植物源活性成分在藥妝品中發揮著一定的美白、營養滋潤、保護、消炎抑菌、育發烏髮等作用。如人蔘、黃芪、三七、地黃、白芷等,多含有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脂類、多糖類、維生素類等成分,有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延緩細胞衰老、增強面板彈性、減少皺紋等作用;人蔘皁苷和黃芪甲苷有延緩細胞衰老的作用;蘆薈、黃芩、薏苡仁、鼠李等含脂類、蠟類等物質,可覆蓋於面板或黏膜表面而起保護其表面的作用,可抗菌、消炎、抗敏;蘆薈、黃芩等多種中藥還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孢菌等具有強抑制作用;艾納香、川芎、紅花、烏梅、檸檬等含有一些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促使黑色素還原、阻礙黑色素的生物合成等成分;艾納香素和紅花黃色素A的抗酪氨酸激酶活性,可以表現出一定的美白活性。上述結論大多是經過實驗室研究得出的結論,但部分結果可能仍需進一步實驗以及後續的臨床試驗來驗證。由此可見,藥妝不同於藥的概念,不能用“療效”、“治療”等字眼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