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絲綢的產地環境?
絲綢之路的開闢,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
杭州絲綢的產地情況
杭州地處富饒的杭嘉湖平原,是著名的生絲產地和絲綢加工地之一。這裡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環境等均適合於桑樹生長和桑蠶繁殖,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資源。又處在中北亞熱帶過渡區,溫暖溼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一年中,隨著冬、夏季風逆向轉換,天氣系統、控制氣團和天氣狀況均會發生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形成春多雨、夏溼熱、秋氣爽、冬乾冷的氣候特徵。
此外,杭州的河流縱橫,湖蕩密佈,平原地區水網密度約達每平方公里10公里。水資源量和水力資源豐富,具有航運、發電、灌溉、排水、旅遊、淡水養殖、工業生產和生活用水之利,對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杭州市的河流天然水質按分類屬重碳酸鹽類水,其中東苕溪流域的為鈣質第Ⅱ型;錢塘江流域的為鈣質第Ⅰ型,濱海地區屬氯化物水,對桑蠶養殖、桑葉生長採集均具有較好的優勢。
杭州絲綢歷史溯源
傳說遠在黃帝時期,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遂開始馴養野蠶為家蠶,取蠶絲織成做衣服的錦帛。在古老的耕織圖上,已詳盡地記錄了古代蠶農育蠶、養蠶、繅絲、織造的整個過程。《杭州歷史叢編》記載,"1936年以來,考古學家對杭州北郊良渚等地陸續發掘出的大批黑陶、石器、玉器及麻絲綢品等進行考證,確定是距今4700多年以前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史學家稱之為'良渚文化'"。絲綢,燦若煙霞,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是中國人民對世界古代文明的一大貢獻。杭州,作為歷史上聞名中外的"絲綢之府"。
杭州絲綢的生產情況
截止到2006年杭州絲綢產業已發展成為一個集栽桑養蠶、繅絲、絹紡、絲織、印染、服裝及製成品生產銷售、絲綢機械製造以及輔助性服務等多個環節為一體的縱向一體化非常明顯的叢集。叢集核心部分的具體情況如下:繅絲企業10家,絹紡和絲織加工企業268家,絲印染精加工企業26家,絲針織品及編制品企業18家,相關政府主管部門5家,省、市級科研單位7家,相關高等院校4家,絲綢類博物館2家,質檢部門9家。此外,叢集還包括了大量專門生產絲綢工藝品、服裝、服飾的廠家。摺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