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走出心理困境支招?

對很多高中新生來說,高中生活對他們而言與過去有很大差異,這個高高的“臺階”要求他們鼓足勇氣“一躍而上”。如能及時調整,他們將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順利開始高中學業。

工具/原料

調整輸入式的學習方式

緩解“失群”的孤獨感

調整輸入式的學習方式

對自己學業成績的擔憂是高一新生普遍具有的心理。

高中與初中相比,首先是學習任務重,課堂容量大。初中課堂的教學模式是講練結合,有時第二節課老師還會花一半時間讓學生鞏固複習,教授的新內容少,練習消化的時間相對充足。而高中課程緊湊,課堂容量大,幾乎沒有太多時間給學生慢慢練習消化。如果跟不上進度,學生只能自己課餘再鞏固消化,不可能寄希望於上課時間反覆操練。這對以前學習習慣被動、喜歡完全依靠老師安排的學生,以及學習效果屬於“慢熱型”的學生來說,都會感覺壓力陡增。

高一新生更重要的是還必須面對學習方式改變帶來的挑戰。初中考試的內容相對集中固定,很多老師上課,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成分較多,而對調動學生動腦、鑽研、創造關注不夠。以語文為例,學習文言文初中更多地強調學生背誦註釋、譯文,而對其“所以然”解釋較少,對文本本身的意義也更多地照搬教參的解釋即可。指導作文,為了達到“規範”,也為了在短時間內出成績,一些老師除了研究出作文的“模板”指導學生套用外,還幫助學生分類“準備”好各類主題的應試作文,或者背誦各種“範文”,以便考試時按需套用。很多學生說,整個初中他們都在學習怎麼“套”文章,而不是真正地發自內心地“寫”文章。

習慣於這種“死記硬背”式學習方法的學生,進入高中會感覺極大的不適應,甚至茫然無措。因為高中課程對學生能力的要求遠高於初中,教師不可能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培養出有能力的學生。雖然仍有一定量的背誦要求,但真正優秀的學生必須樂於動腦、積極鑽研、勇於創造,要會“自主學習”,會合理安排時間。比如,高中的研究性課程、主題軸課程等都非常注重學生自己探索發現的過程;高中的作文,首先要求學生“我手寫我心”,其次要求學生有優秀的人文素養和深厚的文化積澱,要有真正的文化判斷力和比較高遠的心胸眼界。雖然老師也會教授學生一些寫作的技巧和規律,卻普遍反對去“套用”文章。同時,高中教師相對初中,指導和管理也較為寬鬆,學生個人的學習態度和主動性,將更大程度地影響學生的學業。

【建議】首先真正樹立起學習主要靠自己的觀念,要積極動腦,樂於鑽研。因此課前的“預習”(自學)非常重要,它將幫助學生真正獲得一種學習能力,同時能較好適應高中大容量課堂的學習狀況。

其次,學會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和安排個人時間。不分輕重緩急,得過且過,或者僅僅被動依賴老師的安排,將會導致問題越來越多,難以收拾。

緩解“失群”的孤獨感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雖有父母長輩關懷備至,但同齡人之間的交流和認同卻不可少。由於特殊的成長環境,獨生子女對自己熟悉的同齡群體的依戀和對友誼的渴望顯得格外強烈。從初中升到高中,對很多學生來說,是離開了自己從小熟悉的溫暖的朋友圈,而投身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人際圈子。“失群”的孤獨感,朋友分離的傷心無奈和對陌生環境的擔憂甚至恐懼,都交織在一起。能不能交到新的朋友,能不能得到新集體中同齡人的認同和關心,是初入高中的學生最關心的問題。

根據筆者帶教的經驗,關於友誼方面的“情感問題”會對高一新生造成很長時間和很大程度的干擾,這種情緒普遍地反映在他們的隨筆、作文和日記中。曾經有學生僅僅因為過生日時沒有得到及時的祝福而在班裡失聲痛哭。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學生在心理上是很“脆弱”的。

雖然並不是第一次面臨環境改變,但之前的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或者從小學升入初中,那時他們都還是懵懂無知天真無邪的孩童,品性單純。而這次的改變則不然,雖然只有十五六歲,但每個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大半個成年人了,不同個體之間的個性、品質、心理差異日漸凸顯,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衝突日漸增多,加之社會風氣對學生的影響比以前任何時期都強烈,很自然地使得這一次的人際關係的改變,不容易像之前一樣“心無城府”,也不容易像之前一樣能達到“大同世界”的境界。學生們普遍會感嘆高中的同學不像初中同學那麼單純,會感嘆人心複雜,甚至一個班級中有可能會形成各種小的團體。

另一方面,有些學生雖力求搞好人際關係,但是由於獨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環境造成的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普遍較弱,所以他們又常常陷入手足無措的境地,或者有時候“得罪”了朋友,也不知道自己錯在何處。這樣的學生在情感上其實非常渴望得到同齡人的關心。

【建議】不要過分為“失去”舊的友誼而傷感,如果是真正的友誼,它將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同時,面對新環境新朋友,要敞開心胸,積極主動地接納他人。新的環境起初也許會讓人感覺很多不適應,但要相信它一定會帶給你更多驚喜。

高一新生首先要以積極的、無私的心態去交朋友。做一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人,關心集體,關心同學,同時要有正確的是非觀,友善待人、寬容待人,但絕不隨波逐流。這樣日久見人心,得到大家的尊敬和認同、得到真正的友誼是必然的。

注意事項

如果您覺得該經驗對您有用,請點擊頁面右上角上的【大拇指】或【關注TA】

如果怕下次找不到該經驗,請點擊頁面右上角上的【五角星】收藏該篇經驗。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