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鑑別小知識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收藏玉器的時尚,商代婦好墓中就有紅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玉器出土,歷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收藏家;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清代吳大 的《古玉圖考》等都是古玉收藏與研究的論著。但生活在現時的玉器愛好者,應該如何收藏呢?那就是先鑑別,後鑑定。
福聖真玉玉器專家介紹說:古玉鑑別(辨偽)說起來是一個老話題了。《二十四史》中就有記載,宋代陝西咸陽農民段義掘地時得一玉印,古樸華貴。送至京城後由蔡京等官員十三人鑑別並奏議:“按所獻玉璽,色綠如藍,溫潤而澤,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其背螭鈕五盤,鈕間有小竅……篆文工作,皆非近世所為。臣等以歷代正史考之,璽之文曰‘皇帝壽昌’者,晉璽也;曰‘受命于天’者,後魏璽也……則‘既壽永昌’者秦璽可知。今得璽於咸陽,其玉乃藍田之色,其篆與李斯小篆體合。飾以龍鳳鳥魚,乃蟲書鳥跡之法,於今所傳古書,莫可比擬,非漢以後所作明矣。”眾官奏議詳盡,但玉璽的身世仍未肯定。後又請學問家李公麟鑑別,“公麟曰:‘秦璽用藍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龍蚓鳥魚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堅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雕法中絕,此真秦李斯所為不疑。’議由是定”。
以上記載反映了幾個事實:
步驟/方法
古玉鑑別從宋代就有了。說明宋代或宋代以前就有託偽之作了。
當時辨偽還不太普及。十三個京官共同鑑別只說得一個大概,最後還要請專家(李公麟)來論斷,反映了當時偽品不多,知者甚少,辨偽之法尚未普及。
鑑真辨偽者在特殊情況下也會弄虛作假。因為自古以來,當政皇上均把有否傳國玉璽當作真命天子的象徵。而真的傳國秦璽,早在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結契丹人兵臨城下時,被後唐末帝李從珂在玄武樓抱著自焚,從那時起秦璽就沒有了。眾議官考證正史,只說了玉質、印文,故意忽略了漢獻帝時曹氏在傳國玉璽肩部加刻的“大魏受漢傳國玉璽”八個字和公元329年後趙石勒加刻玉璽側壁的“天命石氏”四個字。更何況早在漢代王莽篡政時,太后擲璽磕去一角……這些重要的細節眾議官與李公麟均未提及,可見是故意諂媚聖上,討得個皆大歡喜。
從《二十四史》記載中可以看到,宋代已有玉器鑑別了(造型、紋飾、玉色、玉質、做工、考證等),這些傳統的辦法一直沿用至今。宋人尚古,始有仿古玉、偽古玉問世;晚明時期文人風雅懷舊,偽古玉又大量出現;清代皇上嗜古,捨得用好玉,並有大量出土的古玉做標本,仿古玉、偽古玉再起高潮;民國初洋人需要,洋莊偽古玉能牟高價;上世紀80年代港臺熱需,供不應求;現在更有眾多的收藏愛好者追求,所以仿古玉、偽古玉是隨市場的冷暖波瀾迭起,應運而生。
傳世古玉的鑑別十分複雜,1981年臺北出版的《故宮古玉圖》中,許多西周、春秋、戰國、兩漢、唐宋的器物,後來確定是明晚期的仿古玉、偽古玉;不少國外的大博物館,也請國內的專家在他們的藏品中剔除洋莊偽古玉。博物館尚且如此,業餘愛好者想一步到位,百無一失,不走眼、不錯買,恐怕不太容易,需要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