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之父戈爾曼談情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丹尼爾.戈爾曼,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專門研究行為與頭腦科學。現為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研究員,曾四度榮獲美國心理協會最高榮譽獎項,20世紀80年代即獲得心理學終生成就獎,並曾兩次獲得普利策獎提名。撰寫的作品多次獲獎,其中包括美國心理學協會授予的終生成就獎。1995年出版《EQ》(情商)一書,提出“情商比智商更能影響成功”的觀點,引起全球廣泛關注。

  在一陣高過一陣的“情商”熱中,美國《人物》雜誌採訪了戈爾曼。

  問:“情商”與“智商”究竟有哪些區別?

  答:我們早就發現,相當多的高智商者儘管學業優秀、反應靈敏且博聞強記,然而在事業上卻遠不如一些智商比他們低得多的人那麼輝煌。我們也發現,在智商相近的人群中,有的討人喜歡,有的卻惹人討厭,甚至找不到合心配偶,而面對挫折,有的遊刃有餘,有的卻一籌莫展。統計顯示,一個人的成功諸因素中,智商只起決定作用的20%,而“情商”卻高佔80%。

  “情商”並不是一種抽象的理論,也不僅僅是一種品質。它有先天遺傳的成分,但和智商相比,更多與後天的培養息息相關,原因很簡單:一個人的大腦是依賴重複的經驗成形的。情商包括:自我認識、情緒管理、自我激勵、瞭解他人和社會交往。在評價情商高低時,一般將其具體細分為“自信心、愛心、獨立能力、意志力、競爭意識、目標性、樂觀、誠實、交際與合作”。

  問:如您所說,“情商”更依賴於後天培養,這是否意味著最好也“從娃娃抓起”?

  答:對極了!有一句老話,叫“性格是從小養成的”。在過分注重智育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必然缺乏瞭解他人和社會交往的能力,在保護意識特別濃的父母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必然缺乏獨立性。相反,如果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讓他接觸“情緒教育”,給他一個溫暖、鼓勵、健康的成長環境,創造足夠多與同齡人相交往和交流的機會,教他們如何控制或平息憤怒、焦躁、憂鬱等不良和消極情緒,這對他們的一生都能起到最積極的作用。

  問:“情商”較低的人在兒童期就會顯出競爭的劣勢嗎?

  答:那還用說!一個經常被焦慮、憤怒等消極情緒困擾且不知如何擺脫的孩子肯定難以成為班上的學習尖子。一個與集體格格不入因而常常“形隻影單”的孩子也往往缺乏自信,因而往往缺乏出類拔萃的內在動力。那些分不清憤怒、空虛、憂鬱、飢餓等感覺的小女孩們往往喜歡大吃大喝、飲食無度,相反那些善於分清自己種種感覺的小女孩們則往往可以明智地作出自我控制的選擇。

  此外,那些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的孩子往往難以在失敗後重振旗鼓、迎頭趕上。

  問:現在孩子的“情商”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

  答:我們曾分別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末期對全美2000餘名少年兒童進行了全國性的專題調查,由教師和家長打分。統計結果令人憂心:15年來,孩子變得更易衝動、發火,更不合群,其中的一個原因與家庭有關,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家庭變得越來越小(時下孩子與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同住的“三代同堂”式家庭也越來越少)。孩子們更多地與電視機、遊戲機、電腦為伴,因而往往缺少與人溝通、交流的機會。

  問:在歷史上,有沒有“智商一般但情商很高”的人在事業上大獲成功的例子?

  答:最典型的例子要算曆屆美國總統了。最負盛名的富蘭克林、華盛頓和羅斯福都是“二流智商、一流情商”的代表人物,肯尼迪和里根智商只屬中流,但卻因為善於交朋結友而被許多美國人譽為“最優秀、最可親的領袖”,而自小就有“神童”之稱的尼克松、威爾遜和胡佛,卻由於不善與他人合作而聲望不高。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