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乒乓球拉高吊弧圈球技術需要“鞭打”技巧嗎?

關於掌握乒乓球拉高吊弧圈球技術需要“鞭打”技巧與否,很多業餘朋友,對於這技術的掌握,都會帶有其他的想法,這是件好事。但對於乒乓球拉高吊弧圈球技術的打法,每個運動員都會有不同的動作和技巧,這些都因人而異。
拉高吊弧圈球當然要“鞭打”。只是發力摩擦時前臂手腕手指要用力向上甩,拉高吊弧圈時身體的放鬆很重要,否則拉過去的球只是轉,沒有速度,沒有突然性,尤其是那種弧線很高的高吊弧圈,對手容易在第一時間判斷出落點方向。

​我的感覺是拉高吊弧圈球如果有太多的“鞭打”成分,不利於對球的摩擦,造成摩擦太厚,球下網或出界。

掌握乒乓球拉高吊弧圈球技術需要“鞭打”技巧嗎

方法/步驟

叢林一隻狼:高吊弧圈又名加轉弧圈,顧名思義,應以摩擦為主。個人在實踐中感覺,要拉出高質量的加轉弧圈,第一吃球要深、摩擦充分:第二要加快擺速、摩擦要快。這樣過去的球又轉又快。我不知道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動作是不是叫“鞭打”動作?

我認為所謂“鞭打”就是手腕從外展到內收的過程,高吊弧圈只是外展少一些。
德瑞克:這裡所說的“鞭打”並不代表撞擊多於摩擦。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弧圈球摩擦就是多於撞擊。前衝弧圈往前摩擦多些,高吊加轉往上摩擦多些,而不是“打”這個動作。
個人認為質量高的弧圈球都有“鞭打”,與前衝弧圈不同的只是拍面的角度不同而已。
我的觀點,高吊弧圈的弧線只是個表面現象,弧線不一定太高,所以一定要加強瞬間爆發力,有打的動作,會增加一定的速度。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重點應該在“鞭”這個字。當我們甩動鞭子時,力量會以波動的形式由手持處往鞭子前端傳送,這樣的擺動會使鞭子前端產生很高的速度,造成強大的破壞力。
我們拉球時,整個力量的傳送也好比使用鞭子,如果身體是柔軟與協調的,便可以讓手的擺速達到最快。用在擊打上,會產生很大的力量,用在摩擦上,會產生很強的旋轉。
波爾的動作裡一直有“鞭打”,尤其在正手高吊弧圈的時候,“鞭打”很明顯,動作很流暢。
莊周迷蝶:如果沒有“鞭打”動作,就拉不出弧圈球。加轉的“鞭打”主要表現在自下向上。拉斜線時“鞭打”表現得多,拉直線時“鞭打”表現得少,因為要控制長度。

截止到目前,還沒有看到過拉加轉(高吊)弧圈球採取“鞭打”動作的論述。但通過類似“鞭打”的方式使前臂和手腕加速收縮摩擦球體,效果肯定不錯。只是用“鞭打”二字來形容前臂手腕的加速收縮,容易造成對拉加轉弧圈球動作要領的誤解,我覺得還是不談“打”字為好。
有許多的球友都把高吊弧圈當作種過渡球,覺得拉高吊弧圈照樣可以產生爆發力,拉出高質量的球。但在拉高吊弧圈球技術上,到底要不要“鞭打”技巧,我們可以通過其他方面來回答。
大凡對方看到你引開拍做大力擊球的準備時,其思想中總會覺得你打出的球一定很快。但當你拉出的球卻是速度不快的加轉弧圈時,節奏上對方就很難適應,防守時對不上點。
“鞭打”應該屬於發力機理範籌,與發力方向、擊球時間、磨擦部位無關如果說前衝弧圈有“鞭打”,那麼高吊弧圈同樣有“鞭打”。

無論前衝弧圈還是高吊弧圈在集中發力的方法上並無不同,只有在方向、擊球點與球速的表現上有差異,重要的是觸球后的加速度如何體現。拉高吊弧圈球需要“吃”球好,“咬”球時需要小臂快收以及手腕的“擰”動,這就是所謂的“鞭打”效應。
關於“鞭打”這個名詞,很早就被引用到乒乓球的技術動作解釋中。有學者指出正手攻球動作從下肢蹬轉,到腰部帶動,再到上肢手臂、手指發力,實際上就是一個“鞭打”動作。
從一個完整的攻球動作來看,由於擊球力量越傳導至關節末端越大,用“鞭打”形容擊球是很形象的。

​乒乓球運動的精髓是如何處理好撞擊和摩擦的關係。隨著現代弧圈球技術的發展,撞擊的比重比過去提高了。尤其是力量很大的前衝弧圈球,即所謂“爆衝”或“爆拉”,從擊球的聲音上便可判斷出其撞擊的力度。
毋庸置疑,傳統意義上區別“拉”與“打”的標準就在於摩擦成分的多少,尤其高吊弧圈球的摩擦成分要比撞擊多。但是用“鞭打”來形容拉高吊弧圈球的擊球方式還存在爭議,從形象性和科學性上還有待進一步明確。
所以對於這個掌握乒乓球拉高吊弧圈球技術需要“鞭打”技巧與否,會有更多的朋友認為,這個技術只是對於運動員的技術效應方面而言。也是我們目前很多業餘朋友最為關心的乒乓球技術。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