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需要一種掣肘罪惡的教育?

4月15日22時13分復旦大學微博發佈了一則微博:

非常痛心地向大家通告一則不幸消息。我校一名醫科在讀研究生因身體不適入院,後病情嚴重,學校組織多次全市專家會診,未發現病因,請警方介入。警方稱該生寢室飲水機檢出有毒化合物,事件仍在進一步調查。

在第二天下午三點半,復旦大學發佈微博,稱該同學經經搶救無效,於4月16日15:23在附屬中山醫院去世。

為何飲水機中會有致毒物品?是有人蓄意投毒嗎?隨著警方的介入事件逐漸真相大白,是黃洋同宿舍的舍友林某蓄意在飲水機投毒造成故意殺人事件,自此,兩名優秀學子的“相煎太急”迅疾擴散,刺痛了社會的神經。而與此同時,清華大學朱令“鉈”中毒案,馬加爵殺害室友等案件都被逐一憶起,這些高智商的人群以這種毀滅的方式傷害朝夕相處的室友,更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道難以清洗的羞恥符和遭人唾罵的句點,著實令人扼腕不已。

事件發生後,一位大學生告訴我,他們現在的流行語是“感謝舍友不殺之恩”,笑過之後覺得有點苦澀,在現代社會,物質文明愈益豐富,生活更加便捷舒暢,可是我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卻被打上了一個個的補丁。如何去做,每個人都在思考。

在大量的報刊媒體對此事件的描述中,我注意到瞭如下的描述——

在林的性格中,自尊、上進、好強、善良的一半,始終沒有停止與苦悶、自責、充滿挫敗感的那一半的戰爭。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與外界溝通,卻始終難覓出口。這場一個人的戰爭最終以毀滅的方式結束。

我在想,是不是每個人的心理都有兩面,一面陰,一面陽,每個人的心理都存在過戰爭?進一步追問,是不是每個人心理都曾有過罪惡的念頭?這個事件發生後,我曾詢問過我身邊的人“在你的人生中,你有沒有產生過罪惡的念頭?”得到的基本上是肯定的答覆。如果是這樣,產生苦悶、自責和罪惡的念頭是人的劣根性,我們就應該關注一種“掣肘罪惡”的教育。

掣肘本意是指拉住別人的袖子,搖晃他的肘部,讓他不能成功,此處和罪惡同用,我的意思是搖晃一個人罪惡的念頭,用一種理性的眼光和情感的力量去消解這種惡。

有一段時間,大約是處在青春期吧,在我的人生旅途,我遭遇了一個非常強勁的對手,我也曾處於苦悶、自責和彷徨的人生低谷,我甚至以為我的人生就將永遠失去光芒了,我將永無出頭之日。那時候我真的在想,如果沒有這個對手,也許我會很順利,其實這就是個罪惡的念頭。但是我萬萬不會產生傷害別人的念頭,老實說,本身這個念頭就讓今天的我如鯁在喉,難以自諒。

今天看來,這是在是一種不必要的渺小,我的生活並沒有因為對手的強勁而改變,我們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都有自己的幸福可以去追尋,誰也無法成為你人生的對手,除了一個人——那就是你自己!

掣肘一個人的罪惡依靠什麼?依靠我本善良的激發,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和對道德法律的敬畏。有了這些,也許很多的罪惡會遁於無形。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將罪惡化解,代之以清明乾坤,這該是多麼理想啊。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