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轉移的風險怎樣防治?

  肝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個種惡性腫瘤,肝癌是指發生於肝臟的惡性腫瘤,包括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兩種,人們日常說的肝癌指的多是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最新統計,全世界每年新發肝癌患者約六十萬,居惡性腫瘤的第五位。原發性肝癌按細胞分型可分為肝細胞型肝癌、膽管細胞型肝癌及混合型肝癌。

  肝癌常見症狀主要有:有肝區間歇性或持續性疼痛,上腹脹慢,食慾減原發性肝癌轉移退,上腹部腫塊呈進行性腫大,全身症狀有消瘦、發熱、腹瀉、黃疸,併發症有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肝臟結節破裂出血、繼發感染等。

  原發性肝癌轉移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

  血行轉移:肝內血行轉移發生最早,也最常見,可侵犯門靜脈並形成瘤栓。瘤栓脫落在肝內可引起多發性轉移病灶,門靜脈主幹癌栓阻塞可引起門靜脈高壓和頑固性腹水,肝癌細胞侵犯肝靜脈後即可進入體迴圈,發生肝外轉移,以肺轉移率最高,還可血行轉移至全身各部,以腎上腺、骨、腎、腦等器官較為常見。

  淋巴轉移:區域性轉移到肝門淋巴結最常見,也可轉移至鎖骨上、主動脈旁、胰、脾等處淋巴結,膽管細胞型肝癌轉移以淋巴轉移居多。

  種植轉移:偶爾發生,如種植於腹膜後形成血性腹水,女性尚可有卵巢轉移癌。

  直接浸潤:肝癌一般較少發生鄰近臟器的直接浸潤,但偶爾也可直接蔓延、浸潤至鄰近組織器官,如膈、胃、結腸、網膜等。

  祖國醫學原發性肝癌轉移認為情志抑鬱、氣機不暢,肝失疏洩,故見上腹脹痛,胃納減退,苔膩,脈弦細;氣滯血淤,血性受阻,日積月累,故見肋下有積,脹痛不適,倦怠乏力,面色黧黑,消瘦,苔膩,舌質紫暗,脈細澀;脾虛生溼,溼鬱化熱,熱毒內蘊,故見黃原發性肝癌轉移疸,發熱,齒衄;臌脹,苔黃膩而感,脈弦數。

  中醫狀態療法治療控制原發性肝癌轉移

  “狀態療法”是以“癌狀態”為理論前提的,它是純中藥治療,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原則,採用天然中草藥,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狀態,恢復人體陰陽平衡、臟腑平衡、氣血和調,達到人與自然、人體內部環境的協調。

  帶瘤生存:過去一直強調中醫藥與手術、放療、化療相結合,但是近年的臨床實踐發現,接受“狀態療法”治療的患者大多是三大療法無法治療或療效欠佳的晚期患者。在西醫無法治療的情況下,中醫藥通過辨證施治,扶正祛邪,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大大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生存質量,使患者生命延續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以上。

  縮小腫塊:根據中醫對癌腫塊的認識為“痰瘀毒聚”,“狀態療法”治療一方面祛瘀化痰,軟堅散結,祛邪攻下,使癌毒排出體外。另一方面調節臟腑功能,使津液輸布正常,以消除“痰瘀毒聚”之源,如根摧而葉落,腫塊自然縮小或消失,所謂“治病必求其本”,由於標本兼治,
因此極少出現復發和轉移。

  增效減毒:經西醫手術、放化療治療後的患者體內仍有大量癌細胞存在,這些殘存的癌細胞成為復發和轉移的隱患。況且放化療的副作用給患者帶來難以估量的危害!“狀態療法”湯方一方面可以繼續殺滅體內殘存的癌細胞,而毒副作用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自身殺滅癌細胞的能力。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