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瓷器收藏升值?

唐代越窯窯址的分佈以浙江慈溪市上林湖一帶為中心(見上林湖越窯遺址)。東邊的上嶴湖、白洋湖及上虞等地也有不少瓷窯。上虞窯的代表瓷窯寺前窯所燒製的青瓷與上林湖的基本相同。

唐代越窯瓷器的胎質細膩,釉層均勻,渾厚滋潤,品種增多,有“如冰似玉”

......越窯/瓷器......

之譽。主要器物有碗、盤、壺、罌、瓶、罐、耳杯、盞託、粉盒、水盂、唾壺等10餘種。這些器物中,一部分繼承了前代的造型,而又有所變化,如前期常見的雞頭壺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執壺;盤口壺變成了大口長頸的瓷罌;碗也由深形平底變成玉璧底和矮圈足 2種,晚期以後,碗式更加豐富,有玉璧底碗、斂口淺腹平底碗、荷花碗、荷葉碗、菱形花口碗等;盤有翻口斜壁平底盤、敞口玉璧底盤、葵瓣口盤和方盤等,變化多端;另有一部分器物明顯地仿效當時的金銀器皿,如:各式杯、蓋盒、盞託等。有的執壺腹部做成瓜稜形;碗、盤的口沿做成葵花瓣形、蓮花瓣形;盞託做成荷葉形;蓋盒小巧,蓋與盒子母口相合,蓋面刻劃有簡單的花紋等。這些器物的造型均與唐代金、銀器皿有著密切關係。從上述越窯青瓷的器形演變以及食用器物種類的不斷增多,可以看出金、銀器皿正在逐漸為瓷器所替代,故陸羽《茶經》裡才有“邢瓷類銀”,“越瓷類玉”的評語。

唐代越窯瓷器以美麗的釉色著稱,採用了劃花、印花、刻花和鏤雕等裝飾技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線條洗練,寥寥幾筆便展現出一朵盛開的荷花,一枚風吹葉卷的荷葉,或花朵舒展、枝葉對稱的海棠花和四瓣花。印花多用於碗底、盤底等處,花紋有云龍、壽鶴和花卉,一般拘謹呆板,不像劃花那樣奔放有力。晚唐時期已經出現了釉下褐彩裝飾,如1980年浙江省臨安縣兩市街明堂山唐天覆元年 (901)水邱氏墓出土的釉下褐雲紋鏤孔爐就是一例。這種裝飾一直延續到五代。1970年,臨安縣板橋五代墓出土的褐彩雲紋四罌與水邱氏墓出土的裝飾具有同樣風格但這種釉下彩裝飾並沒有發展起來,很快就消失了。刻劃花裝飾則仍占主導地位,並一直延續發展下來。

唐五代是中國瓷器大量外銷的重要時期。越窯青瓷不僅銷往鄰近的朝鮮、日本,還遠銷東南亞、巴基斯坦、印度、波斯灣沿岸、埃及等國和地區,成為當時出口的大宗商品。在“絲綢之路”與航海線路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古代遺址中,都發現了不少越窯青瓷,說明越窯青瓷外銷的盛況。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