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郵票是否處理過二膠,下水,上光?

  草紙 由於本身紙張纖維粗大,所以不能用放大鏡看細節問題,不像 JT ,本身纖維就比較小了,用放大鏡看,就太不平整了。

  拿到票,首先看看顏色是否正常,不要白的很假那種,不好把握分寸顏色正常。草紙票 大多雕刻凸版除了部分原版票外,大多是背面有壓痕,凸版印刷的痕跡,圖案輪廓明顯,部分細節線條在背面很好看,規則分佈背面輪廓清晰,細節線條明顯,與周邊平整部分界限明顯,規則。

  正面 票邊,觀察 平整,有點類似現在部分無紡布的感覺,緻密,無凹凸感,注意用不用放大鏡在票面上看, 感覺有纖細的毛刺。

  背面 找到無凸版印刷痕跡的區域,

  對著光看,(不用放大鏡) 無凹凸痕跡,緻密,纖維緊湊,有纖細毛刺感覺,

  側光看,票背面,強光,檯燈比較好,看背面,地毯式掃描,是否有細微的摺痕,如果有,但不明顯,摺痕處顏色異常,說明處理過,部分是蒸汽薰的 ,在折的2側,纖維會有鬆散的感覺 ,附近的票面發硬

  鑷子夾票,扇動 幾下,感覺下票的韌性,草紙票大多比較發硬,時間太長了,紙發硬。所以以發硬不算好,判斷是否下水。

  另外就是有厚、 薄 草紙票,厚草紙,不好區分,上述都是薄 草紙票的區分。

  反正總體 就是推斷個下水概率。

  除非有非常明顯的下水跡象和處理跡象,比如票不平整了,凸版線條鬆散,不清晰,摺痕,修復,同套票,幾枚異常,大多數草紙票下水後,凸版的痕跡就不明顯了,這個比較好區分,所以多看草紙票,多琢磨下,就能分出來了。

  舉個例子

  特35 雕刻版,背面 凸版 痕跡也明顯,但下水後,凸版印刷痕跡就沒了

  票上那個框,背後就看不出痕跡了,未下水,有非常清晰的輪廓

  二膠票的大體特點是:首先給人的直觀感覺是,膠層薄厚不均,膠面發烏、發青、少光澤,二膠郵票因為都是經水洗過,所以手感也與原膠不同,二 膠 票給人的手感大體有兩種型別:

  1 如果膠上的太薄,郵票給人的手感是特別軟,缺少原膠郵票的柔韌感,原膠郵票在壓彎後鬆開手,幾乎能恢復原狀,二 膠 郵票則無力恢復原狀。

  2 如果膠上的過厚,郵票給人的手感是特別發“僵”、發“硬”,有種能折斷的感覺。

  看票邊 白色區域,仔細盯著看,白邊應該非常平整光滑,如果發現不平滑,就確認他為2膠或下水,並且把1圈白邊都看完,都平滑才行,防止 蒸汽 或者 下水,小部分處理。這個平滑的感覺要和部分銅板紙的感覺才好,但比銅板紙要略遜些,但絕不是 A4 那種,粗糟的感覺,如果類似 A4 那種感覺,就判斷為下水,郵票的白邊比 A4 影印紙的紙張要更加平整光滑,不信你們比較1下。出現 類似A4紙亞光感覺,就判斷下水

  所謂 亞光,就是出現了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光線四處反射,而出現亞光。未下水的,你反正能找到1個方向,看到的是光線的全反射,單一方向反射,因為他光滑,表面光線 射上去,都朝 1個方向反射,你就拿著票面在光下幾個方向側光照,只要出現1個方向上是亮的 ,就問題不大

  幾個方向都不亮,細看,象 A4 那種 粗糟表面,得下水了,概率高,不要了,換套面上白邊亮, 郵商 拿版票都不看票,看的是版票邊,不是看平整否 ,是看細節。白邊出現了,白色洗絲,就是過了水的 ,他們不說的,都死盯著白邊看,哈哈。

  老票一過水,白邊就出細絲,其實就是纖維泡開了

  部分下水了,要看背面,正面緻密,粗糟的,亞光,就淘汰了,細看凹凸不平滑的,準過水。

  為什麼用光滑玉塊壓票?

  1上平整,

  2 是使表面出現平滑,出現亮光

  3 是出現弓起,弓起有可用書夾著票捲起來,就弓了

  所以如果拿到票,對著光看,出現的平整痕跡是斜的或者亂的,就是碾壓過的,淘汰!或者是出現部分亮光,淘汰。一部分沒亮光,就是處理了部分位置。

  所以碾壓痕跡也很重要,看到是部分碾壓痕跡,斜著的、亂著的,就淘汰,草紙票下水他們不敢碾壓,壓了就完了,凸版痕跡就平了。

  JT 80% 都碾壓,甚至 原膠 ,正面感覺差點的,他們也手工處理,給上光,部分亮,或者斜著亮,亂著亮,包括明顯碾壓痕跡的,都是處理票。斜的定義不好定啊,哪邊算斜:只要不是上下或左右的,都是斜。他們碾票才不管這個,裝進護郵袋 ,上面墊上紙就碾,哪還管方向啊,因此碾過後,弓起也就不自然了,比如對角弓,擰著弓,你沒看到碾背面的吧,都是碾正面 ,上光啊,呵呵,上光就是上平!

  看亮,側著看,垂直看不到亮,自然弓起,票面鮮亮,正常亮,你可以嘗試找個爛票下個水,在乾燥後,碾壓一下,就明白了,碾壓的票面,不自然,亮光不自然,票面有痕跡。

原作者: 郵幣資訊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