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的發展和創新離不開法律制度,法律知識的普及和風險意識的提高是投資者自我權益保護的微觀基礎。我們總結了近年來投資者在權證交易及自我權利保護中出現的相關經驗教訓和值得汲取的典型案例,以案說法,以進一步增強權證市場參與者的法律觀念和權利保護意識。
步驟/方法
【案例1】
2007年4月,炒股僅一個月的李女士誤將首創權證當作普通股票,在行權期過後還懵懂不知,價值30萬元的5.7萬份首創權證化為烏有。李女士說:“我是初生牛犢不怕股,一生積蓄全賠光。”
李女士是不少權證參與者的縮影,對於權證缺乏正確的認識、對於權證風險的漠視、盲目投資於一些嚴重高估的認沽權證,使得自己在這一輪漲幅高達6倍的大牛市中顆粒無收。
慘痛的事實讓投資者不得不再一次審視權證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投資品種?權證投資的風險究竟在哪裡?什麼樣的投資者適合投資權證?如何運用好權證這一金融衍生工具?
一、投資者容易忽視的權證投資的風險
投資者必須認識到權證作為一個金融衍生性商品,是完全不同於股票的,它帶有自身獨特的收益風險特徵,認購權證具有的是做多功能,認沽權證,帶來的是做空機制,它的價值完全依賴於對於標的證券走勢的判斷正確與否。操作上,如果對其標的正股看漲,通過買認購權證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率,如果是看跌,也可以買認沽權證來賺錢,權證的魅力就在於既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只要方向判斷正確,漲跌都有盈利的機會。關鍵是投資者是否樹立了正確的投資理念、是否全面瞭解和掌握了權證的風險收益特點。
1、投資者忽視權證的特性所帶來的風險
權證的哪些特性會給投資者帶來風險,投資者應牢記哪些風險特性呢?
(1)有限的“生存週期”
股票是可以長期持有的,只要公司不破產,就可以永遠有效,甚至破產了,還可以通過重組等起死回生。但是權證就不一樣,每一個權證都有一個“生存週期”,短則幾月,長則幾年,過了這個“生存週期”,權證就死亡了,就毫無價值了。很多投資者並不瞭解權證這一個特點,把權證當作股票來買賣,就存在非常大的風險,本文開頭講的那位李女士,就是這一風險的典型受害者。還有一些權證投資者雖然知道權證是一個到期退市的交易品種,但是不關心權證的最後交易日,導致在最後交易日接近收盤時大量買入價外權證,收盤後就價值歸零。
【案例2】
6月22日,在“鉀肥認沽權證”最後交易日收盤集合競價期間,該權證以0.107元成交了1166萬份,期間有488個賬戶參與買入。據調查,其中買入量最大的10個賬戶,在集合競價期間買入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當日是“鉀肥認沽權證”的最後交易日。
(2)放大收益也放大損失的槓桿
權證產品具有較高的槓桿特性,它的漲跌幅度要高於標的正股的漲跌幅度。通常情況下,當標的證券上漲(下跌)時,認購證的漲幅(跌幅)大於標的證券的漲幅(跌幅),認沽證的跌幅(漲幅)大於標的證券的漲幅(跌幅)。權證的高槓杆是一把雙刃劍,當對標的證券走勢預測正確時,投資者有機會以有限的成本獲取更大的收益;但是一旦判斷出現錯誤,投資者也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蒙受較大的損失。從這個角度來看,權證的槓桿性無疑放大了投資的風險。
【案例3】
07年10月30日,馬鋼CWB1的有效槓桿為1.6,意味著當馬鋼股份股價上漲(下跌)10%時,理論上馬鋼CWB1的價格應該上漲(下跌)16%。如果有效槓桿為5倍,馬鋼CWB1的價格上漲(下跌)的幅度就是50%,這種風險無疑就變得非常大。
(3)切莫忘記到期行權的影響
所謂到期行權,對於認購證持有人而言,就是以行權價向權證發行人買入標的股票;對於認沽證持有人而言,就是以行權價向權證發行人出售標的股票。目前,除南航JTP1是現金結算外,其它權證都需要投資者在行權期內自行申報。
所謂行權風險,主要指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應該行權而沒有行權。當權證到期的時候處於價內時,投資者行權便會獲得收益,如果沒有行權的話,便無法獲得該收益。第二種情況是不應該行權而誤行權。當權證到期的時候處於價外,特別是嚴重價外,投資者就不應當行權。如果行權的話,便會產生額外的損失。
【案例4】
應該行權而沒有行權導致損失。2007年3月30包鋼JTB1認購權證到期時,仍有1661萬份認購權證未行權,投資者為此損失了5735萬元。
【案例5】
不應該行權而行權導致損失。 2007年2月12日原水CTP1認沽權證到期時,共計65328份原水認沽權證成功行權,行權價為4.9元,按照原水股份當日的收盤價7.11元計算,投資者因行權而產生的損失約14.44萬元。
在實際投資中,對於嚴重價外的權證,一定要注意其行權風險。對於嚴重價外的認沽權證,奉勸投資者千萬不要行權。即將到期的中集ZYP1,投資者如果持有到期並行權,那麼,每份中集ZYP1和每股中集集團的股票,加起來只能換到7.302元,也就是說,每行權一股,要虧損近18元!
(4)會隨著時間流逝逐漸降低的權證時間價值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時,權證每天都會隨著時間而貶值,在到期時可能會變得毫無價值。假設所有其他因素不變,權證越是價外及剩餘的期限越短,則權證的投資者失去全部或部分投資的風險也越大。
【案例6】
某認購權證,行權價10元,標的股票價格也為10元,還有一個月到期,理論價格為0.5元,如果投資者花0.5元買入該權證,期滿時,標的股票價格假設仍是10元,投資者行權不能獲得任何收益,將完全損失這0.5元。這就是時間價值的損耗。
(5)令人迷惑的行權比例
行權比例是指1份權證行權時對應的標的證券數量。比如某認購權證的行權比例為0.1,那麼10份權證行權可以買入1份標的證券。行權比例對權證價格的影響非常顯著,給投資者判斷權證的估值水平帶來一定的迷惑性,使一些被高估的權證看上去很便宜,有時也會使一些低估的權證看上去很貴。
【案例7】
10月31日國安GAC1的收盤價為12.570元,行權價為35.5元,當日中信國安收盤價為33元。如果不考慮行權比例,由於國安權證的存續期較長,權證價格給投資者的感覺還算比較合理;但如果考慮到國安GAC1的行權比例為1:0.5,即兩份國安權證行權才可以買入1份中信國安,則國安GAC1明顯被高估。事實上,當日國安GAC1的溢價率在深滬兩市所有的權證中,僅次於五糧YGP1位於第二位。南航JTP1的行權比例和國安GAC1一樣,也需要注意。
(6)有魔力的市價委託
嚴格意義上來說,市價委託不是一種風險,更不是權證特有的風險,市價委託給投資者帶來的是交易意願得到更快更堅決的執行,應該是一種值得推廣和倡導的交易手段。但是由於權證的漲跌幅限制較大,給投資者市價委託帶來一定的風險,如果市價委託的量比較大的話,成交價格可能會與當前價格相差較大。
【案例8】
2007年2月28日,某投資者以市價委託賣出收盤價0.699元的海爾認沽權證82萬份(實際成交價為每份0.001元),56萬變成820元,損失慘重。所以,權證交易要慎用市價委託。
2、投資者沒有正確投資理念、盲目追漲跌帶來的風險
不瞭解權證的產品特性,為少數投資者帶來風險,但這是個別的個案。遺憾的是,在這一輪牛市中,投資者投資權證虧損的比例要遠高於投資交易所其他上市品種的虧損比例。經過深入分析發現,並非權證產品本身的特性導致投資者的大面積虧損,而是部分投資者沒有正確的投資理念,抱著“賭一把”心態盲目地追漲跌,使自己落入虧損之地。
(1)聽信謠言,抱有“暴富”心理
通過正確地投資權證,可以帶來巨大的財富,在認購權證上已經得到最好的證明,部分投資者把權證的這一特點無限放大,而把風險拋諸腦後,“一白遮百醜”。特別是一些別有用心的投機者藉助網路部落格、論壇等,片面誇大“一夜暴富”、“炒權證可以輕鬆致富”、“炒權證賺多賠少”等事例和觀點,引誘中小投資者跳進他們炒作權證“陷阱”,去幫他們接最後一棒。有一部分投資者確實受到這種影響,存在“暴富”心理,在“我能逃跑”、“我不會接到最後一棒”等僥倖心理支配下,把權證型別、行權價格、到期日、行權比例等重要指標拋諸腦後,盲目跟風,在權證市場進出,追漲跌。相關資料表明,抱有“暴富”心理、聽信謠言投資權證發生虧損的概率很高,在權證拉昇的過程中,仍使相當比例的投資者發生了虧損;在拉昇後回撥的過程中,虧損比例更大。
【案例9】
07年5月30日至6月15日,認沽權證出現一波炒作, “鉀肥”、“華菱”、“五糧”、“中集”平均上漲463.73%。但參與交易的96.94萬戶中虧損比例仍達 36%,虧損金額20.75億元;6月18日至7月20日 “華菱”、“五糧”、“中集”三隻權證平均下跌62.09%,投資者損失更為慘重,期間參與交易的93.21萬個賬戶中有70%虧損,虧損金額72.71億元,戶均虧損1.11萬元,其中最大賬戶虧損1246萬元。
(2)混淆權證的價值與價格,帶有“賭一把”的心態
部分投資者對於權證價值與價格的概念模糊,對於權證的“貴”和“便宜”還停留在以價格衡量的階段,錯誤地認為絕對價格低就有比較大的想象空間,熱衷於追捧市場上絕對價格較低的價外認沽權證,不管這些權證是否是否真是物有所值。抱著“反正每份權證只有幾毛錢,說不定能漲到幾塊”的賭一把心理,盲目參與。而對於現有的認購權證,都處於深度價內,價值較大,絕對價格較高,不符合投資者“賭一把”的需求,吸引不起投資者的興趣,因此出現了部份認購權證的負溢價現象。根據10月31日的收盤資料,4只認沽權證的溢價率均值達到81.45%,而12只認購權證溢價率的均值僅有8.42%,其中7只為負溢價權證。實際上,這些負溢價的權證相對於正股的風險更小。
【案例10】
10月31日收盤時五糧YGC1(030002)的溢價率為-18.929%,假如投資者看好五糧液(000858),並準備長期持有的話(最好能超過權證行權期限),五糧YGC1相對於五糧液(000858)更具投資價值,相當於低於當日五糧液18.929%的價格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