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求職第一步:職業能力初養成?

就很多畢業生而言,與其說是“就業困難”,不如說是“就業迷茫”,不知道自己應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很多學生在初入大學時持有“大一大二先輕鬆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遲”的心態,對自己的未來發展缺乏科學的規劃,這往往成為他們面對就業壓力時感到手足無措的一個重要原因。

蘭賽普IT人才中心一次對307位上海市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調查顯示,62.2%的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和職業生涯沒有規劃,32.8%的不明確,只有4.9%的有明確的設計。

職業規劃是求職第一站

曾擔任海爾集團渠道部高階經理,先後為數幾十家世界500強企業及國內著名企業提供專項企業職能培訓的蘭賽普人才服務中心認為大學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職業規劃是在大學期間就應該完成的。

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就業能力的關鍵

適者生存,生存是為了發展。對社會和環境的適應應該是積極主動的,而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卻步。大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走入社會後才能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在不影響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大膽走向社會、參與包括兼職在內的社會活動是大學生提升自身就業能力和儘快適應社會的有效途徑。

良好的心理素質:提升就業能力的根本

大學生不僅承擔著建設祖國的重任,更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的素質體現著一個社會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當代大學生在求學期間,只注重專業知識、忽視心理素質的情況,使一些人在面對困惑或逆境時,總是表現出一臉的茫然,影響到自己的擇業選擇。尤其在求職過程中,有些學生一旦遭遇失敗,便一蹶不振,這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

正確的擇業心態:提升就業能力的保證

首先,要積極、主動尋求就業,而不能被動的“等、靠、要”。很多畢業生把希望寄託在社會關係資源上,出現了求職“全家總動員”的現象;一些畢業生則期求依靠學校解決就業問題。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已經實現用工制度的雙向選擇,大學生主動“推銷”自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現就業的途徑,因為能否勝任工作還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說話。

其次,要破除傳統就業觀念,實現多元化就業。大學生在擇業時往往承受著來自社會和家庭中傳統觀念和傳統心理的壓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鐵飯碗”作為首要選擇,也有不少大學生傾向於選擇外企、合資企業等薪酬較高的職業,但很少有人選擇西部和基層,這就使就業成了過“獨木橋”。

再次,避免盲目追求,正確認識自我。我國的高等教育正處於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過渡期,一些當代大學生缺乏應有的危機意識,“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業中的高層次、高薪酬,在擇業型別和擇業區域上出現“扎堆”現象,造成了供求脫節,這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

原作者: 蘭賽普

技巧, 職業, 大學生, 能力,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