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紙、硯是我國獨有的文書工具,被稱為‘’文房四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獨特的效能。書法藝術的發展與文房四寶的不斷改進和發展密不可分。一個書者的藝術風采的發展變化也是在對文房四寶的效能的掌握與不斷探索過程中實現的。“文房四寶”是祖輩留下來的無比寶貴的財富,值得一代代中國人敬重與自豪。
方法/步驟
筆 我們的祖先發明瞭毛筆這件“實天地之偉器”。它決定了中國書畫的特性,使中國書畫成為具有中國氣派的享譽世界的藝術。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新陶器物上的花紋表明,早在6000-7000年前,中國古人就已經在使用毛筆了。 戰國時,筆有多種名稱,楚稱為豐,吳稱為不律,燕稱為弗,到了秦代才稱為筆。 毛筆的分類: (1)以筆毫的材料來分 用彈性強的獸禽毛製作的稱為硬毫筆。用綿軟性強的畜禽毛製作的稱為軟毫毛。將硬毫、軟毫以一定比例摻和取用.則被稱為兼毫筆。 硬毫筆的原料主要有黃鼠狼、石稚、豬鬃、馬鬃、狸毛、鼠須、兔毛等,做成的筆筆鋒勁健,有鋒芒,寫字易得銳健之氣。 軟毫筆的原料主要有羊毛、雞毛、胎髮等。軟毫筆作書行筆較飽滿、富有變化.有獨特的意趣。其蓄墨較硬毫筆更多。 兼毫筆,用兩種以上的獸禽毛合併製成。由於配料比例不同而各有名目,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這種筆軟硬適中.含墨不少,較易把握。 一般說來,硬毫筆容易得骨.軟毫筆容易得肉。創作時應根據所追求的意境風格選用不同的毛筆,而學習過程中則選羊毫筆為好. (2)以筆鋒長度來分 可以分為長鋒、中鋒、短鋒。同樣羊毫筆,長鋒筆會比較軟,書寫時變化也相對比較豐富。初學者宜選用長鋒或中鋒。 (3)以筆的大小來分 小楷、中楷、大楷、提筆、植筆等,最小的有圭筆,還可以有特製的特大筆。 選擇毛筆要注意“尖、圓、齊、健”即古人所說的“四德”。“尖”指筆毫聚攏時,鋒穎端部較尖;‘.圓”指筆毫聚攏時周身豐滿圓渾;“齊”是指筆毫鋪開時頂部平齊如刷:“健”指筆毫彈性較好。 新筆初次使用前須用溫水(或冷水)浸泡,讓其自然化開,輕輕洗去膠水,用紙巾吸去過多的水,用手將筆鋒聚攏即可使用。 每次用後,應用清水沖洗乾淨.然後將筆毫理順,將筆鋒聚攏,使筆尖不含過多的水,然後將筆頭朝下掛起鼓好.也可捲入筆簾或略幹後,插人筆筒。
墨 中國書法認定用墨來表現,墨色能千變萬化,“墨分五彩”使人百看不厭、玩味不盡。 我國用墨的歷史很久,石器時代的陶皿的墨色紋樣以及殷商時甲骨文中就有用墨寫畫的痕跡,那時的墨不同於後世的“墨”,是一種天然的原料。從戰國時的竹木簡看,墨的質量已大為提高了。 墨的種類分為固體墨和液體墨兩類。固體墨即墨錠,在硯臺上加水用墨錠磨後方可使用。固體墨有松煙、油煙、松油煙、漆煙等。 松煙墨:燃鬆取煙和膠制墨.是我國早期的制墨方法.它質細色潤,易於附色,但濃墨光澤較灰暗。 油煙墨:以桐油、松脂油、清油、豬油等煉煙和膠搗制而成。墨色滲透力大,濃墨色重有光澤,但膠較重。 松油墨:用松煙和油煙混合製作而成,兼有松煙油煙墨的一些特點。 漆煙墨:用生漆、桐油、豬油等原料加工製成。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它細膩滋潤,泛紫玉光澤,濃墨黑如漆. 液體的墨即墨汁。分為書畫墨汁和普通墨汁兩種。書畫墨汁是根據在宜紙上作書畫的要求精製而成的墨汁,普通墨汁則是以工業炭黑等原料製成的墨汁。兩者有品質上的高下,厚度、濃度、色澤等都有所不同。普通墨汁書寫的作品不易裝裱,書畫墨汁則便於裝裱。
墨汁的優點是使用方便,特別是寫大字,可以節約磨墨的時間精力。但墨汁也有兩個缺點:一是墨汁寫的作品儲存的壽命不及磨墨所寫的,二是墨色的光澤及變化不及磨出的墨好。 初學者對墨的選擇不必太講究。作為練習,普通的墨汁即可,在宣紙上寫正式的作品用書畫墨汁。不同品牌的書畫墨汁厚度不一樣,對較厚的a稠一點的墨可以加人適量的清水。 為使墨汁不變質發臭,應視需要將適量的墨汁倒在硯臺或碟子裡使用,不要用毛筆直接到墨汁瓶中蘸墨,切不可將剩餘的墨汁倒回瓶內。
紙
紙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就造出了紙張,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魏晉之後普遍地使用紙張。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宋以前的紙,一般吸水性和滲化性不很強,明清後的宜紙吸水性滲化性就很強了。 紙是書法的一個重要材料,所謂“紙墨相發”,才能增加作者的興致。書法用紙可分兩種,一類是臨帖練習用的紙,一類是寫作品用的宜紙,也有用練習紙寫作品、用宜紙作練習的。 練習的紙一般以有吸水性、略鬆軟為宜。如寫大一點的字紙面不要太光滑,常用的有元書紙、毛邊紙、土報等手工製紙。這類紙價格便宜,有利於練習筆法,增加腕力,熟悉墨法。練習書法忌用無吸水性的紙面平滑的機制紙,這些紙質偏硬、著筆滑,對練腕力不利,因墨水不能人紙,寫出來的點畫也易生浮滑之病,且寫時的心理狀態也缺乏輕鬆舒暢之感。用生宣紙來練字也有缺點,書寫者常要將注意力放在控制墨水的滲化上,筆法難以精到。 書寫作品的紙一般以宣紙為宜。宣紙因產生安徽宣城而得名,而現在浙江、四川等地也生產此類效能的紙,通常統稱為宣紙。 宣紙分棉料、淨料、皮料三類,品種有淨皮、玉版、煮睡、羅紋、虎皮、珊瑚、雲田、泥金、蟬翼等。從大小規格上來說,有四尺宣、五尺宜、六尺宣、八尺宣、丈二匹宣等。 宣紙還可分為生紙、煮睡、熟紙三類。 生宜—這種紙能使墨變幻莫測,這是其他紙所不能產生的效果.生宣因滲化水分厲害,初用時難以掌握,若熟練之後.則使筆法豐富厚重。墨色變化生動。熟紙作書裱託前後的效果接近,生紙則寫後常因墨跡收縮而生皺紋,裱託之後,筆墨精神全出,面目一新。生宣中又分厚、薄兩種,厚紙稱夾宣,薄紙稱單宣。夾宜寫字,行筆易凝練,但難於飄逸,用以寫大字不易破,聚墨厚,能產生蒼鬱雄渾的效果。要求書寫者有入木三分的筆力才行。單宣紙較夾宣行筆易流暢,墨色滲化極為敏感,因此要防止線條飄浮。 煮睡宣—就是介於生宣與熟宣之間的半生半熟的紙,兼兩者之長。這種紙對初用宣紙的人來說比較容易掌握。 熟宣—用礬膠制過的宣紙,紙性不化水,宜書小字,作中楷、大字也能使筆法爽健精到,但易生單薄之病。同樣是不吸水.它與機制紙是完全不同的,因熟宣鬆軟易於行筆。 如果為了作品效果的需要,偶爾用其他的紙寫也未嘗不可。
硯 作為研磨工具,硯是伴隨墨的使用而發展的。 姜寨遺址的發現,證明距今五千年前我國即開始使用墨硯。早期的硯.多為石板,附有研石或磨柞.到了漢代,出現了人工的松煙墨,硯的製作起了變化。磨柞與研石取消了,圓形三足的石硯、陶硯出現了.並開始雕有裝飾花紋。而後.又出現了瓷硯、銅硯、漆硯等。到了隋唐,聚墨多的箕形、圓形有足硯開始流行。 在唐代初中期,先後出現了歇硯、端硯、紅絲石硯以及澄泥硯。這些質地優良的名硯,受到很多文人名士的讚揚。這是我國最早的四大名硯。 宋代,增加了一種名硯—挑河綠。這樣,全國就有五大名硯。
這些名硯,品質不斷提高,雕琢日益精緻,因此愈為藝林愛重。其特點分述如下: 端硯,唐代產於廣東端州之高要縣。初採之石作紫色,宋代開三巖,所出作青紫色。明代挖掘水坑,漸出佳石。石色紫中泛青,名色層出不窮。主要紋色有青花、焦葉白、魚腦凍、冰紋凍、鴻鴿眼、翡翠斑、火捺諸種。前幾種紋色。都是證明質地溫潤,發墨細膩的標誌。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有此種紋色,即為端石佳品,極受愛重,中外矚目。 款硯,產於姿源縣,因v源古屬款州、故名。款硯初出,就名震朝野,其質色之妙,為蘇東坡、蔡君漠所推重。因苛求貪索者多,濫採亂掘,到了元代,硯坑塌陷,停產達數百年之久,其中除乾隆年間開採過一次外,一直到建國後的1964年才正式恢復開採。歇石作蒼碧色,主要紋色有金星、銀暈、眉紋、羅紋四大類二十餘種。因為質地堅潤.發墨好.長期以來與端硯並稱。 紅絲石硯,唐代產于山東青州之臨胸縣。此石之精者.是色黃者,繞以紅絲;色紅者,繞以黃色,旋曲繚繞.甚為生動。初出時,以其紋色動人,曾贏得文人讚譽。然此石未正式開採,傳世甚稀。有人以其發墨不甚佳,不甚愛重,故長期以來,名未大顯。 澄泥硯,唐代時系人工所作,產于山西絳縣。夏汛時,工人於汾河中,張以布袋,濾取河中泥沙,加以黃丹、核桃油、玉屑,捏塑雕制,而後燒成。明以後,漸有天然澄泥,多出自江西、安徽、江蘇之長江兩岸.於古河床深部之沉積層,取而為之,頗受歡迎。品種有魚肚白、蟹殼青、蝦頭紅諸種,其佳者佈滿“針頭銀星”,極其發墨。 挑河硯,宋代產於甘肅省臨挑縣。石色淡綠.有白色條紋,質地甚細。宋人著作中稱:挑河綠石,北方最貴重。此石多從挑河中撈取,產量不多。以其色與他硯相殊,質亦甚佳,頗為人所注目。近年來亦曾出現紅色者,尤為精美。 好的硯石首重石質,以質地細潤,發墨快,宜筆宜墨者為L;次為雕琢,就石磨治,精雅大方,置之案頭,望之心曠神怡;最後是文物價值。由於硯是四寶中的耐用品(筆紙屬易耗品),其壽最永,故能代代流傳.多有銘跋之跡。成為鑑賞家的收藏物件。明清以來佳硯珍品,多用於賞玩。 初學者對硯不必太多講究,選大小合適、發墨較快即可。如果用墨汁,則可以用碟子等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