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
在金融業日趨市場化的今天,人們的金融意識開始發生轉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人們對資金增值的要求從無意識為有意識,投資理財理念逐步走向成熟,在經濟脈搏快速跳動的今天,股票、基金、債券、儲蓄、外匯、保險等這些投資工具所涵蓋的生活範圍日益擴大。由此,個人財務的管理將成為一種時尚,越善於投資理財的個人,生活將越富裕輕鬆。 所謂個人投資理財,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系主任史建平這樣解釋,從消費者角度講就確定自己的階段性生活與投資目標,審視自己的資產分配狀況及承受能力,適時調整資產配置與投資,並及時瞭解自己的資產帳戶及相關資訊,以達到個人資產收益最大化。
一、 個人投資理財的必要性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收入是不同的,也許你的收入較低,只能維持日常 的開支,沒有積蓄、沒有存款,更談不上進行個人投資理財,不需要個人理財服務。其實,你的這種理解是不對的,不管你是誰,你的收入是多、是少,有無存款,都需要仔細地打理你的錢財,合理地使用每一分錢,多有多的打算、少有少的安排,讓每一分錢發揮出最佳的效益,來為您服務。不要因為沒有錢或錢少,而忽略了合理的安排,這就好比“粗茶淡飯,也要講究營養搭配問題” 一樣。巧妙地安排好自己的錢財,即使很少的收入,也能得到一個讓人驚喜的結果。
個人投資理財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個人投資理財可以使個人以及家庭的財務狀況處於最佳狀態,從而提高生活品質。 事實上,個人投資理財並非是今天才有的事,它無時無處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在您拿到第一份工資,在繳納每月的水電開支,在您準備購置一臺彩電時,投資理財便由此開始。但真正的理財絕不僅僅限於此。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您的生活。然而,投資理財卻常被人忽略,究其原因,有的人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資產,談不上投資理財;有的人認為現有的財務已處理得很好,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有人認為在投資金融專案繁雜的經濟社會,投資決策並非輕而易舉,資產貶值隨時可能發生;有的人認為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個人財務;有的人認為理財常常是對疾病、失業、風險而言的,這些是生活忌諱;有的人認為理財理常常要請教專家,十分麻煩。確實,現在正確的理財觀念並未在社會上普及,這是跟不上經濟快速成長的步調的。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如能科學地投資理財,就能事半功倍,輕鬆享受人生。大多數人處於工薪階層,資金不富餘,財產不殷實,實際上我們比富人更需要投資理財,因為資金的減少對富人來說影響不大,而對窮人則關係重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倘若在急切需要用錢財時,捉襟見肘,豈不是更加困窘嗎? 順利的學業、美滿的婚姻、悠閒的晚年,這一個個生活目標構築著完美的人生旅程。在實現這些生活目標的時候,金錢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何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錢,如何及時地把握每一個投資機會,便是投資理財所要解決的。投資理財的訣竅是開源、節流,爭取資金收入。所謂節流,便是計劃消費、預算開支。投資理財不只是為了發財,而是為了豐富生活內涵。成功的投資理財可以增加收入,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可以改善個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享有寬裕的經濟能力,可以儲備未來的養老所需。
(二)個人的投資行為是保證社會資金迴圈,實現社會再生產的關鍵環節。 社會資金以工資等收入形式由企業部門流向居民部門,而居民部門通過購買產品與消費的行為,消費了產品,同理又使資金迴流到企業部門用於再生產。當居民部門的收入大於消費時,必然產生居民部門剩餘資金如何迴流到企業部門的問題,個人的投資行為則成為保證社會資金迴圈,實現社會再生產的關鍵環節。因而在市場經濟中,每個人既是消費者,又可能成為投資者。每個人都有一個投資理財問題。 亞當·斯密說過:“社會上各種人雖然都在紛紛為著自己的私利而奔走,但是最終都創造了全社會的總利益。”因此,追求個人利益的投資理財活動,不僅使自己得到物質與精神上的滿足,而且個人投資理財的結果是使社會財富結構不斷優化,效率不斷提高,從而推動社會不斷進步。顯然,個人投資理財活動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