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風險底線在哪?

去年12月,圍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強調,當前要嚴守風險底線,不斷完善風險防範制度,加強外部監管和內控,提高風險管控能力。此後在多個場合,尚福林不斷強調“守住風險底線”,並繼續明確了信託風險底線在哪: 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方法/步驟

與其他金融機構比較,近幾年來信託的風險應該是最小的,沒有發生一例到期不能兌付的情況。在金融危機肆虐的背景下,與公募基金及銀行理財等代人理財渠道不斷爆出的虧損比較,信託的確讓人更加信任。也正因為如此,信託被很多人稱之為“高收益債券”,幾年中信託的資產規模從幾千萬元爆發式地增長到了近5萬億元。所以如果僅僅從近幾年的表現上看,信託絕對是最可以令人放心的一個行業。但是,在信託行業連續幾年保持無到期不能兌付情況的同時,有關信託風險,特別是房地產信託風險的報道卻不斷見諸報端。房地產信託集中兌付期到來、某某房地產信託產品風險顯現、“馬甲”信託出現……凡此種種,讓人感覺大有信託業行業風險即將爆發的感覺。

表面看應該是,但是這一風險應該還不足為慮。因為實際上,從房地產信託風險發生到投資者本金受損之間有幾道防火牆:其一是融資企業無法償還資金;其二是房地產接盤基金對於打折低價的房地產專案沒有興趣;其三是市場對於大幅打折後低價出售的土地和房產沒有購買意願;其四是信託公司及其股東無力償還投資者損失。從目前的情況看,至少房地產市場的購買基礎還在,因此即使發生單體風險,也是可以通過市場化手段化解的,風險還在第一道防火牆——個別融資企業到期出現資金兌付困難而被迫轉讓專案,還到不了甚至依靠市場拍賣抵押物償還投資者資金的地步。因此至少到目前,即使不考慮房地產市場回暖,距離真正發生房地產信託系統性風險尚有一段距離。所以,房地產信託並不是信託行業最大的風險。但是,目前在房地產信託領域所出現的一些現象,反倒更令人憂慮。

首先是集中兌付期到來所引發的深層憂慮。這一方面是因為信託公司近年來對於房地產信託產品的發行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剛性兌付的要求使得大規模發行的產品集中在某一時點兌付,一旦在集中兌付的時點原來大規模投資的領域市場情況發生不良變化,風險無法緩釋。因此剛性兌付是目前信託面臨的一大風險。

實際上,監管部門對信託產品剛性兌付的要求也是出於無奈。因為中國並沒有信託業法,信託關係中各方權責利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因此在產生糾紛時很難斷定。在沒有業法、各方責權利的界定並不清晰的情況下,如果一味強調風險自負,則很容易因為受託機構權利的膨脹而損害受益人,甚至損害整個行業的發展。

很明顯的一點是,投資者投資股票或基金,根據情況可以隨時賣出或贖回,從而終止虧損減少損失。但信託產品的流動性較差,在信託成立之後,投資者在產品結束前基本無法退出,也沒有渠道通過轉讓等方式分散風險。所以信託一旦發生虧損,所有的損失就是投資者的損失,投資者自身的決定權很低。從這裡看,信託產品流動性問題是一個潛在的巨大風險。目前關注如何防範房地產信託風險,守住信託的風險底線,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解決信託流動性的問題。

金融本身就是管理風險的,有風險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從制度設計和安排上轉移、釋放和化解風險。因此對於目前的信託行業,建立行業風險轉移、釋放和化解機制應該是行業風險控制中的最大課題。中國信託業在轉型的十字路口,需要的不僅是開啟業務領域的空間,同時還需要有風險監控、緩衝、化解、緩釋等相適應的制度安排。目前,許多公司開始嘗試信託產品的基金化運作,這一方式應該可以緩解信託產品剛性兌付要求的壓力。此外,在信託產品的流動性、風險轉移等方面,仍需要相應的制度安排或創新,如此才能守住風險底線。

除此之外,信託行業的另一個風險點也是必須關注的,即行業文化。

  關於本經驗關於信託風險底線在哪的提醒

  近一段時間以來,社會對於房地產信託的關注度異常高,監管部門對此也格外重視,國家對於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政策並沒有改變,整個信託行業中房地產信託成為最大的風險點。但在此情況下,竟然有名義上與房地產無關但本質上仍然投資於房地產的所謂“馬甲信託產品”出現,這種產品希望以此方式繞過監管。這一現象本身就是一個潛在的風險點。信託的一大特點就是靈活,從監管的角度看,靈活同時也意味著方法更多、更難控制。也許各家信託公司的情況不同、對房地產市場情況的判斷不同、專案的資質也不同,但無論如何,矇蔽投資者和監管者的“馬甲信託”的出現,也是信託這個以靈活為特點的行業的一大隱患,暴露出了信託行業文化中短視、注重眼前利益、忽視風險的一面。短視的行業文化加上靈活的行業特徵,足以為這個行業埋下巨大的隱患。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一點或許比房地產信託風險本身更可怕。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