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減少身邊的“心理孤兒”?

地球是一個“村莊”,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物質的交往頻繁密切。但與此相對應,心靈的溝通卻越來越少,人的內心世界包裹得很緊,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無減。一位著名的心理醫生曾謹慎地說:“你可以隨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個角落,然後把你見到的人從1數到20,那麼必定有一個心理障礙者。”作為“地球村”村民的一員——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樂觀。眼下的中小學生生活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裡,揹負著沉重的考試壓力,與外界的接觸更少,交往的範圍更狹窄,“精神家園”日漸封閉,心理問題十分嚴重。“心理孤兒”現象便是其中的一種。所謂“心理孤兒”是指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閉,遊離集體氛圍,家庭親子關係冷漠,怯於交往、社會生活難於融入的特徵。 “心理孤兒”學生,不象問題學生或不完整家庭學生那樣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我們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尋找根源,探究策略。

如何減少身邊的“心理孤兒”

工具/原料

“心理孤兒” 心理問題

方法/步驟

1、營造空間,給孩子創造互相幫助的機會。老一輩教育家劉紹禹先生曾語重心長地談到了教育兒童的原則:“兒童應與年齡相同的兒童生活,然後才能學得與人相處之道。與成年人一起,相依賴式的自卑心理,頗難打破,將來離家入社會是莫大之困難。”因此,家長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子女提供與小夥伴交往的時間和空間。上下學路上少接送,讓子女與其他小朋友結伴而行;週末和節假日讓子女邀請小夥伴來家玩,或去郊外遊玩,鼓勵子女利用空閒時間與同學小夥伴進行電話交流,甚至鼓勵他們互相串門。通過串門和去郊外遊玩,擴大交往的範圍,學會與各種人交往的經驗,消除一個人獨處的寂寞。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家裡,家長和老師都要儘可能讓孩子們共同相處,使他們有機會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師長有意識地觀察他們的言行,有意無意地暗示、指點他們的行為,讓孩子品嚐幫助與受助的不同快樂,感受集體的溫暖,感受人生的價值。如:需合作才能完成的遊戲、小競賽等等。

如何減少身邊的“心理孤兒”

2、改進教育方法,發揚民主作風,多與孩子交往,當孩子的大朋友。當父母的,要用科學、民主的方法教育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要反對“棍棒型”“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和孩子一起學習、遊戲、做家務,抓住一切時機進行交流。對孩子要講民主和平等,要給孩子更多的發言權。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在政治上大家是平等的,家長不僅是孩子慈愛的父母,循循善誘的導師,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誠的朋友。據調查分析,中小學生喜歡“朋友式”的父母親,而不喜歡“牧師式”、“師徒式”的父母親。心理學家提出“家長民主意識的十條建議”,值得我們家長參考:⑴不訓斥孩子,經常訓斥會形成厭煩的氣氛。⑵不當別人的面批評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⑶糾正缺點不要籠籠統統,總體否定,應具體就事論事。⑷不要顯示權威,而是提出具體辦法。⑸決不打擊孩子,如“我有你這孩子真倒黴”一類的話。⑹儘量應用表揚和鼓勵。⑺尊重孩子意見。⑻多說:“你自己決定”。⑼常交談。⑽與孩子的朋友建立聯絡,邀他們到家玩。

如何減少身邊的“心理孤兒”

3、給孩子一點自尊。別以為只有大人有自尊心,孩子同樣有他的自尊,我們有責任維護他們的自尊與面子。家長千萬不要在外人面前揭他的短,更不能在外人跟前批品指責他,再大的事情也要等單獨相處時和平解決。老師也同樣不能當著同學的面批評職責他,否則,孩子既然沒有了自尊,丟掉了面子,他索性破罐子破摔,以至形成扭曲的心理。

如何減少身邊的“心理孤兒”

4、每週開展一次“成果大匯萃”活動,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一般情況下,學習優秀的學生總是受到“眾星捧月”的待遇,而學習落後者幾乎長期被遺忘在某個角落。因此,每週抽出一節課時間,讓學生彙報一週來最大的收穫,包括學習、生活、工作、娛樂等全方面,哪怕是點滴的收穫。通過別人的賞識,使那些邊緣學生也嚐到了體驗成功的喜悅。

如何減少身邊的“心理孤兒”

5、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堅持不懈地做好心理輔導工作。隨著身體健康的不斷提高,心理健康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將是學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學校應與家庭聯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聯絡薄”;其次,有條件的學校應聘請心理輔導老師,建立“心理諮詢室”,並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構建“學生心理檔案”,把學生的家庭情況、人際關係、學習態度、學習動機、情緒意志、個性品質一一記載下來。再次,不但要開設心理輔導課,開展個別心理輔導,更重要的是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如何減少身邊的“心理孤兒”

注意事項

需要細節請留言。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