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的哪些問題是正常的?

股神巴菲特股票投資有一個很有智慧的思想:要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所以巴菲特幾乎從不投資自己無法瞭解的行業,他承認自己不懂;他也不去預測短期的漲跌,他承認自己預測不了。我們很多人相信事在人為,人定勝天,這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好的。一個人從長遠來看能力是可以發展、進步的,但是在某一階段能力還是大致處於某一水平的。所以,瞭解能力的界限是重要的!

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父母應該瞭解孩子在某一階段的正常能力,知道哪些與學習相關的“問題”是正常的,或者說就不是問題。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學習出了“問題”而對孩子發火,原因有多種,有一個是覺得孩子的表現不及自己的預期。所以,“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這麼簡單的題......”,認知決定了行為,有這樣的認知,發火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所以,想改變發火的情緒和行為,應該去改變自己的認知,這就是認知療法。參考談談家長何調適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認知療法

當然,有些情況下,以孩子的能力的確可以表現得更好一些,此時家長的認為他可以做得更好是合理的。但是,有些情況下孩子達不到預期就是很正常的,他所謂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因為這超出了他能力的界限。

1、閱讀

很多家長現在重視閱讀,也希望孩子早早能夠自主閱讀,所以孩子到了一年級還不能自主閱讀就很急。但是,這裡有一個能力的規律,如果孩子識字不多,讀起來磕磕絆絆,很費勁兒,他不太喜歡自主閱讀就是正常的,所以家長和孩子一起讀可能就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很多家長也許會說,不識字可以根據情境猜啊——這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們想想自己的英文閱讀理解,如果單詞大部分認識,猜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只有一半認識,那麼猜著看是很費勁的,所以為了提高閱讀能力,此時應該回頭來好好背單詞。看拼音故事書也是如此,一年級雖然學會了拼音,但是靠拼音閱讀還是有些困難的。

如果不理解這個規律,就會著急,逼著孩子看書,或者在孩子不愛看書的時候批評訓斥他。這樣拔苗助長會使孩子產生對書的厭惡。這與心理學中的光環效應(愛屋及烏)是一致的,本來家長批評的是孩子看書的行為,但是由於光環效應的影響,導致孩子對書也產生了厭惡。

知道了孩子能力的界限,就不會太著急,慢慢等待孩子愛上閱讀 。

2、應用題

對於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數學的應用題大多是難點,其實這也是孩子能力的一個正常現象。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上學前沒有學識字的話,字還有些不認識,所以做某些應用題自然有一定難度。二年級雖然字基本認識了,但是理解力還需要鍛鍊,所以那些看似不難的題理解起來還是費勁的。昨天,女兒作業有道應用題:足球比賽,一個隊勝8場、平四場、負2場,(勝一場3分,平一場2分,負一場0分)問得幾分?(二年級上冊)。這道題我們算起來當然很容易,但是女兒說她們託管班同學沒有一個人會做。

孩子的理解力暫時看起來不理想沒關係,通過多閱讀、多訓練是可以不斷提高的。此時著急,訓斥孩子笨還真是冤枉了孩子。

3、記憶

孩子一般說來記憶力不錯,但是某些不太形象直觀的材料記憶起來有些困難,這也是孩子能力的界限。參考孩子有時記不住,不必著急。著急是徒勞的,我們要做的是利用記憶的規律幫助孩子(比如背古詩之前給孩子解釋好,背英語單詞使用自然拼音法等),或者耐心等待。

4、寫作文

現在一年級下學期就要求“寫話”,孩子字都認識不了幾百個,書沒有讀過多少,就寫作文,有點兒勉為其難了。而且老師對孩子作文的要求很高,我看老師博客上公佈的某些二年級的範文,是我當年初中時還不一定能寫出來的水平。有時我幫孩子潤色過的文章,自己覺得還比較滿意,但是隻能得良。此時要知道,孩子一二年級時其實一般很難自己寫出高水平的作文,這樣就不會太勉強孩子,允許孩子寫得不好。也不要去“急”、“逼”孩子,那會讓孩子厭惡寫作文的。

不知道孩子能力的界限,會冤枉了孩子。經常這樣打擊孩子,孩子自己也會想,怎麼這麼簡單我都不會,我真笨,我學習不行.....慢慢會使孩子喪失信心,甚至厭惡學習。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