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瑞士】?

醉死了~~~ 原文地址:【瑞士】 因河花園, 山村象花開放作者:sofia 去恩嘎丁跟自己“私奔”已經是一個月以前的事情了, 但在村裡度過的時光卻一直在腦子裡揮之不去。前幾日有國內的朋友到京郊的農家樂去過週末,回來很失望,不是風景不夠天生麗質,是人文環境的不理想。一直篤信,一個國家無論他的GDP總量有多大,只有它的偏遠山村也變得整潔優美,只有它的農村人口也享有富足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時候,這個國家才配得上叫“發達國家”。恩嘎丁(ENGADIN)是瑞士最東南邊陲的一個山谷,靠近奧地利和意大利, 按照當地傳統的語言羅曼什語字面上翻譯,ENGADIN的意思是“因河花園”,所謂因河(Inn)是一條既不長也不大的河流,默默流淌在崇山峻嶺中,孕育了那些彷彿遠離塵囂的古老小村。這些照片,都是在三個小村裡拍的, FTAN, ARDEZ,GUARDA,尤其以FTAN居多。這些都是真正的偏遠山村了。在一本關於瑞士的暢銷書裡,作者說有人告之斯庫爾(SCUOL)是瑞士最邊遠的山村了,而如果想去FTAN,得在SCUOL的火車站乘汽車再爬好一段山路。在FTAN曾經問旅店老闆有沒有地方給手機充值,他有點羞澀地說:“SORRY, WE ARE QUITE END OF THEWORLD.(抱歉, 我們這裡差不多世界盡頭了)”。 的確,在歷史上,這裡也是瑞士最為與世隔絕、貧困寂寞的地區,但如今這些古雅而充滿生活氣息的小村卻真的如鮮花般明豔動人,把恩嘎丁點綴成了名副其實的因河花園。這就是FTAN了,從SCUOL火車站下了車,站臺對面就有郵政巴士,半個小時一班,非常方便。上了車,巴士在綠茵茵的山坡上迂迴盤旋,眼睛也跟著從不同角度看山谷裡河流、城堡、村落、森林組成的風光大片,繞著繞著就到了小村FTAN。村子坐落在半山上,周圍除了山峰、森林、草坡,好像沒什麼別的了。如果你是一個喜歡變化多端的城市生活的人,這裡的日子可能過於平靜簡單了些,沒什麼可玩的。基本上,我犯懶的時候就在旅館門口坐著看這些山,這些草:)或者看看山腳下這些小村子。更多的時候,我喜歡在村子裡瞎轉悠,就那麼幾條小巷子小坡道,不知道來來回回轉了多少遍,怎麼看怎麼看不夠。因為歷史上的交通封閉, 恩嘎丁地區保持著與瑞士別處完全不同的傳統習俗。這裡沒有在阿爾卑斯德語區常見的那種小木屋, 房子都是磚結構的,或許因為冬季氣候寒冷吧, 牆厚極了,而那些門框、窗框和外牆轉角處經常是橫不平豎不直的,與德語區精緻嚴謹的風格迥然不同,卻自有一種古樸天然的趣味,一種不事雕琢的雅緻。恩嘎丁的村民喜歡在外牆上繪上壁畫,那些畫大多猶如孩童的作品一般, 線條笨拙稚氣,造型粗放隨意,不管透視,不管比例,甚至二方連續的花邊圖案,上面的花紋尺寸佈局都是隨性而為大小不一,即使是ARDEZ這幅亞當夏娃,在這個地區算是最著名最華麗的壁畫了,跟我在意大利看慣了的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的徒子徒孫們筆下華麗宏大的壁畫相比,也顯得那麼稚氣那麼鄉土,卻洋溢著從心底裡流露出來的最簡單最真誠的美,沒有宗教的威嚴,卻有童話般的純真。當這樣畫滿圖案的小屋再開滿鮮花,那種美, 讓你面對它們時不由自主會微笑。而那些花,去過這些小村的人怎麼會忘記那些花呢? 它們無處不在,永遠那麼飽滿,那麼嬌豔,從你眼裡一直開到你心裡。呵呵,看花眼了沒?不管你花沒花,反正我是花了。我之所以寫了“私奔”那篇,還要寫這篇,就是因為實在拍了太多太多的花......這一家人,一個窗臺上兩種倒掛金鐘,比著吐豔, 熱烈得讓人簡直無法把眼睛移開。村裡好些種倒掛金鐘,每一種都美豔動人,後來連我這花痴都拍不過來,不再拍了。這是什麼海棠? 博客裡高人太多,不敢亂說了,誰告訴我吧。矮牽牛向日葵這幽靜的鵝卵石小巷, 這簡單的水泥臺階, 因為這些花兒,變得生動嫵媚起來。真正愛生活真正愛美的人,會讓美滲透到每一個角落,哪怕只是屋後的木材堆.......哪怕只是門邊放掃帚的角落......也不僅是隻有花兒,還有那些跟花兒相配的小趣味:窗臺上的小刺蝟,好玩吧?弄箇舊鐵桶種上草莓,除了可以觀賞的美麗,還有讓人咽口水的期待。 對了,見過草莓開花麼? 上面這個就是了。喜歡這些村的一個理由是它們是真正生活著的村,它們的美是因為生活而不是作秀。就象我喜歡的斯洛文尼亞的小山村一樣,FTAN居民的花園裡常常不僅種花,也種菜。 這些不知道什麼豆類品種的花兒,奼紫嫣紅的,美豔不遜與盆花,卻更有一種蓬勃的野性美。花園裡的不知道什麼菊,讓我只恨照片不是花布,不能拿去做裙子。小院的佈置, 隨意中透著生活的喜悅, 陽光下,只讓人想起“歲月靜好”四個字。恩嘎丁的小村裡常常有很多泉水池, FTAN 尤其, 那是真正的礦泉水, 當地居民健康長壽的法寶之一。俺在村裡的時候,開始是一個空瓶子走到哪裡接到哪裡,後來連瓶子都免了,走到哪裡渴了, 嘴巴直接往管子上湊。最後是一個說了很多次卻不得不說的話題: 上圖右上角那些數字,表明這家房子建於1669年,1734和1964年翻修過。我在FTAN住的旅館是三百多年前的房子翻新的,這麼老的房子,不翻修肯定是危房了,更不能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只是他們翻修之後房子外觀依然如故。旁邊的鄰居老爺爺告訴我他家的房子歷史有六百多年了,不過修過很多次,外面牆上的畫是1980年代重畫的。小村ARDEZ的村政府把工作做得很細,這些立在老屋邊的照片說明記錄了這些破舊的老房子是如何重新煥發光彩的。我仔細看過,有的翻修工作不是幾個月一年能完成的,要持續好幾年甚至十幾年。每次在歐洲看到這樣的小村,我總是忍不住想到中國,在國內太多古村鎮掛起了千篇一律的紅燈籠,開起了風格大同小異的酒吧客棧,銷售南北毫無差別的旅遊紀念品,在兜售假民俗中把自己裝扮成小資們的豔遇天堂;也見過不少古村落精美的老屋蛛網盤結,雜草叢生,房前屋後彌散各種可疑的難聞氣味......不是破敗消亡,就是異化商業,目前中國的大多數古村落似乎只有這兩種選擇,其實這兩條路從文化和傳統的角度來說都是消亡,不同形式的消亡。所以,我會在下面的相關博文裡連一篇《寂寞熊村》,那是我故鄉的古村,我依然希望,在我們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祖國,這樣的村子除了懸掛大紅燈籠招引四海小資和在蛛網荒草間默默腐爛消失這兩種選擇之外,還會有更好的前途。我的其他博文:《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浪漫不過威尼斯》 《一個人的週末奇遇》乘著夜車“出國”去 把一生過程一段旅行 找個桃園,獨自私奔《阿爾卑斯的一串眼淚》 《翡冷翠夜雨》 《亞得里亞海另一邊的風》《如果我留在托斯卡納》 《尼羅河上黃昏放歌》 《重歸天堂走風景》《攀上夢的邊緣開放》 《美麗,超越生死綻放》 《溯溪”殺人寨,杯具也HAPPY》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