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T架構機箱到ATX架構機箱,再到現在的38度機箱;從最初的鐵箱子到現在的側透,防塵網,下置電源,背線設計等等。機箱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記得以前挑選機箱的時候,標準很簡單,就是“好看”。部佈局合理,散熱效果理想,人性化設計,能給個人電腦帶來一個更好的“家”,這些已經成為了選擇機箱的的標準。
下面給大家帶來的是電源機箱的選購鑑定教程。
方法/步驟
機箱板材的不靠譜,很輕易地就能憑藉肉眼去判斷。更加悲催的應該是有些電源,外觀看起來可是真的夠炫的,它可以有看似豪華的鍍鎳外殼,它可以有多彩的散熱風扇和線材配色,但是最讓人忽略的電源外殼的鋼材厚度.造成外殼變形。
80plus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電源市場的標杆,也是電源的身份象徵。不少買家也正正瞄準這一點,非80plus電源不選,這裡我們且不說這樣的選擇方向是否正確,因為不少廠商正正看重了買家這樣的一個消費心態,玩起了文字遊戲。
電源所通過的80plus認證,有著非常嚴格的檢測標準,必須在115V和230V兩個符合國際標準的典型電壓下,符合相應的轉換效率水平,才能獲得相應級別的80plus認證標準。而不少廠商卻在這樣的定義下故弄玄虛,它們標榜自己的電源,在國內230V下適用電壓下,轉換效率達到80%以上,就稱之為達到80plus節能水準的電源
然而在單個電壓環境下達到相應的轉換效率高度,其工藝要求顯然是要降低不少,因此這些只在在國內230V下適用電壓下轉換效率達到80%以上的電源,還只是一類偽80plus的產物,而廠商對此加以誇大的宣傳,模糊視線,提升自家產品的身價。
很多用戶對電源的要求,僅僅停留在功率的層面上。覺得功率足夠拉得起平臺,就可以完事了,即便是大品牌的電源,也總會有一些讓你揪心的痛,那也許就來自於線材.
對線材的斟酌,首先應該從線材接口類型開始說起。很多縮水的電源,僅僅是配上一兩個大D型4pin和SATA接口就敷衍過去了,又或者有些上了三四百瓦級別的電源,卻忽略了提供獨立的顯卡PCI-E接口.
除了線材接口,接線長度對於如今的主流DIY應用同樣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它直接影響背部走線改造是否能夠得心應手。線材長度不足,線材跨到機箱後側板就會顯得相當拮据,更嚴重的可能是完全無法進行走線.
然而,機箱作為平臺的房間,每一個細節的設計都是環環相扣的。大沖網前面板能夠提升機箱的視覺震撼力,還能有效提升機箱的散熱效能,但是同樣也是大大增加了灰塵進入的機會。而最為坑爹的是,在衝網前面板的後方,沒有防塵網,沒有機架擋板任何的阻隔,這樣也就相當於給予了灰塵雜質長驅直入的空間和通道,平臺內部的配件可是不設防啊。
注意事項
防輻射對於機箱而言,還真是一個立體的事兒,防輻射彈片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但僅僅在機箱機架周圍佈置上還並不算完整,在一些板材邊緣的縫合位置,EMI也理應合理佈局。
如果你覺得好喜歡的話,那就給我一票關注我吧,謝謝啦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