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多動症、抽動症背後的原因?

我這個心理諮詢師和很多醫生不同。我幫助來訪者的時候,不急於去診斷為什麼“症”,而是首先去探尋行為背後的原因,用正常的心理規律來理解這些行為,逐漸地我會發現,這些問題大都是正常心理、生理規律的產物,是可以理解的。 一、兩例所謂的“多動症” 1、 一位媽媽說:“兒子四歲多了,我這孩子坐不住,控制力差,到醫院我把情況跟大夫說,人家就判斷說是多動症。作了一段時間感統訓練,訓練老師說這孩子沒問題,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可是,在幼兒園跟其它孩子比,明顯地坐不住。他從小就是好動,在家也閒不住,在幼兒園有時候不聽指揮。興奮了就又蹦又跳。比如聽故事時候,如果他喜歡聽就會坐在那裡聽一會,然後就又蹦又跳,直到老師提醒他不要影響老師講故事,才又回到自己位子上,過一會自己又忘記了。請問這是多動症嗎?” 維尼:不要隨便扣上多動症的帽子,要先分析孩子行為表現背後的原因。家裡是寬鬆還是嚴格呢? 媽媽:寬鬆。 維尼:可能他沒有守規則的意識。 媽媽:可是四歲多的孩子,跟他說過規則啊,其它孩子也都不這樣,規則,他怎麼還不懂呢唉? 維尼:對老師畏懼嗎? 媽媽:不怕,誰都不怕。沒心沒肺的,誰批評他,他都不往心裡去..... 維尼:是啊,一般孩子都怕老師,區別在於這裡。這其實也是很好的素質只不過,不知畏懼,就隨心所欲了,聽故事聽得高興,就高興得又蹦又跳了。 媽媽:是的,我不希望他對成人畏懼,我覺得,不畏懼,也是安全感的一種表現吧。在家,我認為他是得到我們的關愛的。 維尼:所以,這樣看來就可以理解了,不必歸於多動症。他只是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沒有懼怕老師,所以是自然的表現而已。 這樣,主要就是慢慢讓他知道有時需要控制自己,不要隨心所欲,除了講道理之外,可以通過一些情景模擬的方式來訓練他守規則的意識。比如和孩子玩老師和學生的遊戲,你們分別扮演老師和學生模擬上課的情景,讓孩子逐漸體驗。因為孩子還小,講道理效果不一定好。 可以參考博文:識別偽多動症 2、 另外一位媽媽說:“兒子四歲多了,孩子主要的問題就是上課注意力時間短,有時會上課會跑到凳子上站著,開始還會拒絕老師教蒙臺梭利教具怎麼玩?表現和上面的那個孩子相似。也曾懷疑過孩子有多動症,但是孩子看動畫片和親子閱讀很專注。 後來我改變了自己教育的方法,和孩子做朋友,注重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方式,改變了以前打罵的方式,而是採用理解和尊重的方法,和孩子溫和地溝通,這樣孩子也能敞開心扉,告訴我他的想法。而且欣喜的是孩子爸也漸漸接受了這種理解尊重的方式,以前孩子爸很喜歡大吵大吼,甚至動手。那時兒子越來越懼怕他,不願與他親近,甚至告訴幼兒園老師不喜歡爸爸。 我覺得和老師交流也重要,每天我都會誘導孩子說出學校的事,一般是在睡前親子閱讀後,這樣家長才能掌握一些情況。比如孩子跟我說玩丟手絹的遊戲,他一次也沒有玩到,孩子哭了,很傷心。後來又從老師那裡瞭解到是因為孩子沒有遵守遊戲規則導致。回來我就給孩子分析不遵守遊戲規則的利弊。然後拜託老師在玩遊戲時提醒孩子遵守。老師會起到配合家長的作用。 現在進步很大,每次能從老師那裡得到好消息。” 只是改變了教育的理念,就逐漸改變了那些貌似多動的症狀。 二、尿頻背後的原因 一位媽媽告訴我四歲多孩子尿頻的問題。很多尿頻屬於緊張性尿頻,其實不難理解,我們知道很多選手在比賽之前由於緊張,會頻繁地去上WC,只不過他們不會尿褲子。 那麼這個孩子的緊張來自於哪裡呢?原來是被一位很嚴厲的老師嚇得。 “女兒偶見隔壁班一個嚴厲的老師罰其他小朋友,她被嚇得中午睡覺尿頻,白天還好好的,到晚上入睡前總會帶著哭腔說,媽媽,我不想上這個學校了......我心裡很急,問她又不敢說,後來我跟老師說了,兩個老師也暗中觀察了,真的是女兒午睡時被那位嚴厲的老師嚇唬了” 有一次中午有時去接女兒,剛好看到那位老師從講臺上衝下來,用手來回拍打一個小朋友的頭,我都不敢看!!前兩週她們班還有個小朋友剛開學一個月幾乎天天晚上做惡夢,也不願上學,後來轉到別的學校了就好了……去年我沒弄清楚事因,還把女兒當尿路感染來治,老師說一到睡覺時間就說尿急,一箇中午去了6----7次,我去接她,出教室之前她先探頭瞄一下,那老師在外面她就說等一下再走,早上進學校之前如果是那位老師值班,也是要我送進去,我第一次見她對某個人那麼恐懼。 再後來我跟老師商量,中午把女兒接回來,接了一個學期,女兒這個心裡陰影才慢慢消失了,尿頻慢慢好了。 孩子對這個老師恐懼,導致了精神緊張,緊張之下尿頻就是正常的了。只是有時我們不知道孩子緊張的原因,一件在我們看來不大嚴重的事情,可能引起孩子的恐懼和緊張。這也是成人心理和孩子心理有所區別的地方。而且這個孩子不敢告訴媽媽的現象好像也不是孤例,所以保持和孩子溝通的暢通,也是很重要的。 三、抽動 最近,有多位孩子抽動症的媽媽來諮詢。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原因是:很多家長對孩子“管”得不合理,壓制太多,造成孩子緊張焦慮,所以有一定偶然性地、無疑中地選擇了抽動的方式來宣洩,並形成了習慣。參考壓抑孩子,是抽動症的禍根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