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視常規檢查?

Tags: 雙眼, 結果, 斜視,

斜視的檢查內容多而複雜,而且面對的病人大多為兒童和嬰幼兒,因此醫生必須具有全面良好的操作水平,極大的耐心細心和愛心,一個準確的檢查結果需要多次的重複和全面分析。

工具/原料

同視機,綜合驗光儀,鏡片箱。

方法/步驟

一、 病史及主訴:主訴:常見的主訴有斜眼、斜頸、雙眼視物模糊、複視、單眼畏光等。病史:病史的採集對診斷、選擇治療方案至關重要1、 發病年齡:1歲內發病,多為先天性斜視2、 發病的誘因:外傷、發燒等3、 既往史:母親的妊娠期間病史。生產時有否難產,尤其是產鉗助產易發生斜視。斜視的治療史。兒童斜視併發弱視及弱視的治療情況。4、 斜視出現的規律:斜視的出現時有時無,間歇性或調節性斜視。持久斜視為恆定性斜視。雙眼交替斜還是單眼斜。5、 複視及斜頸的規律:是單眼還是雙眼複視。6、 家族史:共同性斜視和某些先天性麻痺性斜視是與遺傳有關的眼病。 二、 檢查(一) 眼部常規檢查:前節及眼底必須認真檢查不能忽略,以免漏診。有些兒童 的視力底下,斜視是由於先天性白內障或先天性眼底病引起。(二) 斜視專科檢查1. 知覺狀態的檢查(1) 視力:單眼視力、雙眼視力;裸眼視力、矯正視力;遠視力、近視力。常用的視力表有國際視力表(snelenn視力表)、標準視力表、對數視力表。 嬰幼兒視力的特殊檢查方法兒童及嬰與幼兒視力應該由醫生親自檢查或專科護士檢查。良好安靜 的檢查環境。定量方法:視動眼震儀:適用於新生嬰兒 選擇性注視卡:適用於1歲內幼兒 新型視力檢測卡:適用於2-3歲幼兒 點狀視力表:適用於3-5歲幼兒 兒童圖形視力表:適用於5歲以上兒童 注意事項:兒童及嬰與幼兒視力應該由醫生親自檢查或專科護士檢查。良好安靜 的檢查環境。檢測遠距離為5米,近距離為33釐米的視力。 標準照度為1000 lux 辨認時間 2-3秒 遮蓋要完全,不壓眼球 頭位要正,不能用歪頭用另一隻眼偷看 E字視力表每行查半數以上再看下一行(2) 屈光檢查:兒童斜視一定要了解屈光狀態,確認斜視與屈光的關係。① 必須完全麻痺睫狀肌後檢影驗光。用1%阿托品眼膏比較安全,每天3次, 共用5天。注意中毒反應,更換藥物。② 檢影方法:祥見屈光檢查。③ 複驗時根據斜視的性質決定眼鏡處方(見斜視的診療)(3) 注視性質的檢查(見弱視的檢查常規)(4) 雙眼視功能的檢查:雙眼視功能又叫雙眼單視,是雙眼共同完成的功能。

[目的]:斜視病人通常沒有雙眼視功能或者不健全。斜視治療正位後,尤其是兒童斜視治療正位後可以建立或健全雙眼視功能。因此該項檢查是評估斜視在知覺方面損害的程度及治療效果的客觀指標。[方法與結果]:1)同時機檢查:① worth將同時機檢查雙眼視功能分為Ⅲ級。Ⅰ級為同時視又稱融合點,用Ⅰ級畫片檢查。Ⅱ級為融合功能,用Ⅱ級畫片檢查,測定融合範圍。Ⅲ級為立體視覺,用深度知覺畫片檢查。Ⅲ級逐級檢查,如果Ⅰ級沒有通過,說明沒有雙眼單視功能,有可能是單眼或雙眼交替抑制,或者是視網膜對應缺如。② 在Ⅲ級立體視定性基礎上,用顏氏立體定量畫片檢查立體視的定量級別。最高級測到60秒角。範圍在800—60秒角。患者辨認到哪個級別,那個級別就是他的立體視定量級別。③ 用同時知覺畫片檢查他覺斜視角和自覺斜視角,根據兩種斜視角的比較確定雙眼視網膜對應狀態。正常視網膜對應—主觀斜視角==客觀斜視角異常視網膜對應—主觀斜視角≠客觀斜視角企圖正常視網膜對應—交叉抑制點==他覺斜視角;企圖異常視網膜對應—交叉抑制點< 他覺斜視角;和諧的異常視網膜對應—異常角==他覺斜視角;不和諧的異常視網膜對應--異常角< 他覺斜視角。異常角:主觀斜視角與客觀斜視角之差。

2)worth四點試驗:方法:被檢查者戴紅綠眼鏡,分別注視33釐米及6米處四點燈,右眼紅片、左眼綠片。眼鏡與四點燈的紅綠波長顏色互補,紅色眼鏡只能看見紅色燈,綠色眼鏡只能看見綠色燈。四點燈的顏色分別為白色、紅色、及兩個綠色。結果:① 病人看見四個燈,說明有雙眼單視,若2紅2綠則右眼為主導眼;若3綠1紅則左眼為主導眼。② 如果病人看見5個燈,3綠2紅說明病人有複視。若紅燈在右為內斜視,紅燈在左為外斜視。③ 如果病人僅見2個紅燈,為左眼抑制;僅是3個綠燈為右眼抑制。④ 如果主眼交替使用,病人會看見5個燈,其中的白燈一半是紅,一半是綠,實際上還是四個燈。此法雖然不夠準確,小的抑制性暗點被忽略,但方法簡單易操作,能判斷是否有抑制,複視還是雙眼視。3) Bagolini線狀鏡法。該檢查眼鏡的雙眼鏡片均由許多細條紋組成,產生馬氏杆的效果。右眼線條的軸位是45度,左眼的軸位是135度,相互交叉。方法:Bagolini線狀鏡置於雙眼前,囑患者分別注視33釐米及6米處的點光源,在半暗的室內檢查,同時配合遮蓋法。根據病人感知光帶的狀態判斷結果。結果:① 若兩條光帶相互垂直,交叉在點光源上(遮蓋眼球不動)說明有雙眼單視為 正常視網膜對應。遮蓋眼球有移動說明有斜視為異常視網膜對應。② 若僅是一條光帶說明一隻眼有抑制,根據所見光帶的方向判斷哪隻眼為抑制眼。③ 若看見兩條相互垂直的光帶,有一隻眼的光帶在中央有斷線現象說明這隻眼有中心性抑制暗點,且有周邊融合存在。④ 兩條光帶分開並看見兩個光源為複視。若出現同側複視為內斜,出現交叉複視為外斜。4) 4△三稜鏡試驗:目的:檢查是否有中心性抑制暗點,用來判斷中心融合還是周邊融合,常用於微小 斜視的檢查。方法:囑患者注視33釐米處的點光源,於一隻眼前置一底向外的4△三稜鏡的時候注意觀察另外一隻眼的移動反應,兩隻眼分別置4△三稜鏡交替檢查。結果:① 置三稜鏡時,雙眼均向稜鏡尖的方向移動,很快沒置三稜鏡的那隻眼又回到原在位上,這是正常的反應。② 若雙眼有第一個同時同向運動而沒有第二個回到原在位上的運動,說明沒置三稜鏡的眼有抑制性暗點。③ 置三稜鏡時,雙眼均不動說明置三稜鏡的那隻眼有抑制性暗點。④ 三稜鏡底向外測定的是微小內斜;三稜鏡底向內測定的是微小外斜。

(5) 立體視檢查法:立體視覺是建立在雙眼同時知覺和融合基礎上的一種獨立的高級雙眼視功能。1) 遠距離6米檢查法:同時機的目鏡是+6.5D凸透鏡,主焦距為16釐米,目鏡與視標距離等於主焦距,其間裝一平面反光鏡與視線呈45度角,被檢查者不需使用調節,因此屬遠距離檢查。方法:在檢查同時知覺融合功能的基礎上查立體視。將雙臂放在融合點的位置,插入一對立體視畫片。先用深度覺的定性畫片,若存在深度覺再用隨機點立體圖畫片定量檢查。從800秒角到40秒角逐級檢查。2) 近距離檢查法:33—40釐米的立體視是雙眼使用調節輻輳參與的動態立體視覺,與靜態的遠立體視覺產生機制不同。臨床指導意義也有差別。① Titmus立體圖:(Titmus fly test)原理:使用偏振光眼鏡使兩眼分離,各自傳遞兩張有視差的圖形,經過大腦綜合,產生具有三維空間的立體感知。方法:檢查在自然光線下進行,患者的視線必須與圖面垂直。先查篩選定性圖,再查視物排列定量圖。結果:若看見一個飛起來的大蒼蠅為定性通過。查立體定量,從800秒角--40秒角。記錄識別的級別。該法使用簡單,適用幼兒,但準確性差,假陰性高。適用於篩查。② 顏氏立體圖本:原理:應用電子計算機技術,根據雙眼視差設計圖對而成。並利用紅綠互補原理,雙眼戴紅綠眼鏡看圖產生立體效果。優點:不含單眼線索,必須雙眼視才能產生深度知覺。圖形設計巧妙偽裝,排除了主觀經驗的因素,準確性高。 方法及結果:① 以示教圖開始檢查。右眼戴紅鏡片,左眼戴綠鏡片。距離為30—40釐米,正常光線下檢查。② 立體視銳度測定,從視差800秒角—40秒角,按順序查,直到不能讀出為止。≤60秒角為中心凹立體視,80秒角—200秒角為黃斑立體視,>200秒角為周邊立體視,800秒角不能辨認為立體盲。③ 交叉視差和非交叉視差的測定,從30分角—100分角,順序辨認,直到不能辨認為止。二者的極值均為100分角。④ 中心性抑制暗點測定,分別查5度、3度、1度的暗點,並確定是那隻眼抑制

2. 眼位定性、斜視角定量檢查:[ 目的:](1)有否斜視:真斜視、假斜視。(2)隱性斜視、顯性斜視。(3)共同性斜視、麻痺性斜視。(4)斜視的方向:內斜、外斜、垂直斜(上斜、下斜)。(5)交替性斜視、單側性斜視。(6)間歇性外斜、恆定性外斜。(7)調節性內斜、部分調節性內斜、非調節性內斜。(8)瞭解注視眼(9)A、V徵[ 注意事項:](1)兒童斜視與調節融合關係密切影響眼位的結果。必須戴眼鏡檢查,比較裸眼及戴鏡的度數差別。(2)分別檢查遠距離6米和近距離33釐米的斜視角分別查。斜視定性往往只做近距離檢查,只有間歇性外斜遠距離檢查更有意義。斜視定量做遠、近兩中距離的檢查。(3)間歇性外斜需單眼遮蓋1小時後查斜視角(4)眼位偏斜的度數,單位是圓周度或三稜鏡度[ 方法及結果:](1)遮蓋法:原理:通過破壞融合功能發現是否偏斜。條件:雙眼必須具備一定的眼球運動功能和注視能力。1) 單眼遮蓋法(又稱遮蓋—去遮蓋法) 用於區別顯斜還是隱斜,發現斜視的方向。方法:囑患者注視前方33釐米處的光點視標,遮蓋一隻眼破壞融合,觀察未遮蓋 眼的運動方向及有沒有運動。去遮蓋後觀察被遮蓋眼的運動及方向。結果:① 遮蓋一隻眼(右眼為例),觀察左眼是否運動和運動方向。若沒動,再遮左眼,右眼也沒有運動,說明沒有顯斜可能是隱斜。去遮蓋時被遮眼也不動說明是正位。② 遮蓋右眼,移去遮蓋時右眼移動到注視位說明有隱斜。根據移動的方向確認是內隱斜(由內向注視位移動)還是外隱斜(由外向注視位移動),上隱斜是由上方向注視位移動。2) 交替遮蓋法:目的:判斷隱斜、顯斜、間歇性斜視;最大限度暴露斜視度。方法及結果:先遮蓋一隻眼,迅速將遮眼板移到另外一隻眼。交替遮蓋兩隻眼反覆幾次,如果兩隻眼均不動,說明是正位,沒有隱斜。若出現運動根據方向判斷是哪種隱斜。內隱斜由內向原在位移動,外隱斜由外向原在位移動,上隱斜由上方向原在位移動。當眼球不動,可加快交替遮蓋的速度,破壞融合讓患者來不及控制正位,暴露出間歇性斜視。 3) 遮蓋共同試驗:又稱間接遮蓋法目的:主要用於嬰幼兒的斜視和弱視的定性檢查。方法及結果:遮蓋板離被遮眼距離要比上述方法遠,置在眼與注視目標之間約5— 10釐米處,檢查者可以同時觀察雙眼的運動狀態,判斷是否斜視、弱視。(2) 斜視角的定量方法:1) 角膜映光法:觀察點光源在角膜上的反光點位置來測定斜視度,以圓周度為單 位,用“+”表示內斜,用“—”表示外斜。方法及結果:囑患者注視33釐米處點光源,並配合交替遮蓋法暴露斜視角,看斜視眼上光點的位置,分別以+-15度、+-20度、+-25度、+-30度、+-45度表示。需要查6米遠斜視角時,用二個光源,囑患者注視放在6米遠處的光源,檢查者用另一個光點投射到注視眼的中央看斜視眼的光點位置。此方法簡單快速,結果粗略,易受Kappa角、瞳孔大小、角膜大小的影響。適用於嬰幼兒及純美容手術的檢查。2) 三稜鏡加遮蓋法:遠近兩種距離分別查,左右眼分別注視檢查。方法及結果:檢查者右手持遮蓋板,交替遮蓋雙眼,右手持三稜鏡置於斜視眼前,逐漸增加三稜鏡度直到未遮蓋眼不在移動為止,即患者的斜視度。查內斜三稜鏡基底向外,查外斜三稜鏡基底向內,即三稜鏡尖指向斜視方向。此法適用於交替注視者。 3) 三稜鏡角膜映光法(Krimsky試驗法)方法及結果:囑患者雙眼注視33釐米處的點光源視標。置三稜鏡於注視眼前,並逐漸增加度數。看斜視眼上的光點位置移到瞳孔中央時的三稜鏡度數即為斜視角。適用於單眼注視者。4) 視野弓法:類似查周邊視野。用弧形視野計檢查。方法及結果:囑患者把下頜放在下頜託上,前額緊貼固定架。注視眼和視野弓的中央點在一條直線上。分別令注視33釐米處的目標及6米處的目標。檢查者的手中持一蠟燭光源,沿視野弓移動直到反光點於斜眼的瞳孔中央,此時視野弓上所指的刻度為斜視的圓周度數或三稜鏡度。此法較角膜映光法準確適用於各種水平斜視術前的定量檢查,尤其適用於外斜視的遠近不同距離的斜視度的定量比較。5) 同視機角膜映光法:方法及結果:選用同時知覺畫片,置兩側畫片筒裡,注視眼注視同側的畫片,觀察斜視眼光點的位置,調正轉動鏡筒直至反射光點位於瞳孔中央,交替熄滅光源,雙眼不再移動。此時刻度盤上的指針所指的度數為病人的斜視角度數。此法的結果往往比用上述其他方法檢查的結果所得的斜視度小。6) Kappa角檢查法:視軸與瞳孔中心線之間的夾角為Kappa角。視軸位於瞳孔中心線的鼻側為正Kappa角,視軸位於瞳孔中心線的顳側為負Kappa角。目的:為了斜視度測定的更為準確,必須測定Kappa角。對功能性斜視手術 的設計尤為重要。方法及結果:① 同視機測定:將Kappa角測量畫片置於畫片槽內,畫片上有一行數字“E D C B A 0 1 2 3 4 5”。令被檢查者注視中央的“0”,若角膜發光點位於鼻側,為正Kappa角;位於顳側為負Kappa角。依次注視其他數字直至角膜發光點正對瞳孔中央,此時的度數就是Kappa角的度數。每個數字為1度。② 視野弓法:令患者下頜置下頜託上,前額頂住額託。遮蓋一隻眼,另一隻眼對準視野弓中央的視標。檢查者持電光源置視野弓的“0度”位置,檢查者用一隻眼注視被檢查者的光軸,觀察患者角膜映光點的位置。若位於瞳孔中央,Kappa角為“0度”;位於鼻側為正Kappa角;位於顳側為負Kappa角。移動光點直至角膜映光點和瞳孔中央重合,該處視野弓上的度數即為Kappa角的度數。兩隻眼分別查。7) 隱斜檢查方法:馬氏杆法又叫隱斜計法目的:檢查隱斜的性質和度數。方法:用馬氏杆置被檢查者一隻眼前(用許多玻璃圓柱鏡組成的鏡片),另一隻眼注視點光源。分別檢查33釐米和6米。在半暗室內進行。根據亮線和燈的相互位置判斷結果。馬氏杆橫放查水平隱斜,豎放查垂直隱斜。結果:① 燈光位於線上為正位。② 線條位於同側眼為外隱斜。③ 線條交叉到對側眼為內隱斜。④ 線條在下的眼為上隱斜,線條在上的眼位下隱斜。(3) 調節性集合與調節比率測定(AC/A)AC為調節性集合,C為集合。AC/A為單眼調節引起的調節性集合的量,每一個屈光度的調節引起調節性集合的三稜鏡度,正常值為4—6三稜鏡/D。目的:為水平內、外斜分類提供指標;作手術設計的依據。方法:① 隱斜法:在充分矯正屈光不正後,戴鏡下檢查。用三稜鏡加交替遮蓋法分別測出視遠和視近的斜視三稜鏡,再用公式計算:計算公式:AC/A= 視近斜視角—視遠斜視角 / 3 + 瞳距(釐米)② 梯度法:全部矯正屈光不正後,注視距離不變。先測量注視6米處視標時的眼位偏斜三稜鏡度,然後加用凸或凹透鏡片,測量增減調節力時的眼位偏斜度數,並通過公式計算出結果。戴用凸透鏡時,調節力減少,集合相應減少;戴用凹透鏡時,調節力增加,集合相應增加。計算公式:AC/A= (△2--△1) / D △1:戴鏡前的眼位偏斜度;△2:戴鏡後的眼位偏斜度;D:所戴透鏡的度數。 計算時,外斜取負值,內斜取正值。3. 眼球運動檢查法:眼球運動檢查對麻痺性斜視、牽制性斜視的診斷及治療、手術設計極為重要。眼球運動包括雙眼同向運動(注視運動);雙眼異向運動(分開運動);單眼運動:水平、垂直、旋轉。(1) 單眼運動的評估:內直肌:內轉時瞳孔內緣和上下淚點呈一條直線為正常,超過為抗進,達不到為不足。 外直肌:外轉時顳側角膜緣達到外呲為正常,達不到為不足,記錄離外呲角差幾毫米。超過外呲角為功能亢進。娃娃頭試驗:目的:嬰幼兒不合作,外轉時可能達不到外呲角,為了和外直肌麻痺鑑別,採用此方法。 方法及結果:檢查者兩手固定患兒頭部,突然使其左右轉動,隨著頭的運動眼球必然隨之左右運動。觀察達到什麼位置。外轉時角膜外緣達到外呲角為正常;達不到外呲角為不足。多條肌肉麻痺時一定要查單眼運動,同時要與對側眼的同名肌肉運動做比較,找出哪條肌肉不足。 (2) 雙眼同向共同運動:注視運動:主要是6個主要診斷眼位:包括顳上方、顳下方、鼻上方、鼻下方、水平左、水平右。檢查A.V徵時加正上、正下兩個方位,再加上原在位,稱之為9個診斷眼位。每個運動方位都是兩隻眼的主動肌收縮參與完成的,即一對配偶肌。例如兩隻眼向右上方看時,是右眼的上直肌和左眼的下斜肌共同完成的。6個診斷眼位,6對配偶肌參予運動。方法及結果: 以點光源讓病人分別注視上述幾個方位。根據光點在兩隻眼上的位置,瞭解每個方位上的一對配偶肌作用是正常、亢進、還是不足。為診斷提供依據。合併內呲贅皮的病人應除外假性的上、下斜肌亢進。(3) 雙眼異向運動:集合運動(輻輳檢查法):目的:以測定輻輳近點(集合近點)的數值判斷是否正常。作為診斷視力疲勞的依據之一。方法及結果:囑患者雙眼注視由眼前30釐米出向鼻尖緩慢移動的視標。當一隻眼出現外斜或者患者主訴出現複視的那一點就是輻輳近點(NPC)。為了精確可用近點測量儀或者輻輳測量儀檢查。(4) 旋轉斜視的檢查:臨床上比較少見。一旦出現旋轉斜視的患者,臨床症狀非常明顯,旋轉複視,給病人帶來很大的困擾。一般發生在雙眼視覺未成熟之前的旋轉斜視常常會以功能代償方式—主要是形成異常視網膜對應來消除旋轉斜視產生的複視,因此除了DVD之外恆定性旋轉性斜視一般發生在成人。旋轉性斜視的定性定量檢查對手術的設計及治療方案的選擇至關重要。1) 主觀檢查法 :A 雙馬氏杆法:用於旋轉性斜視的定性檢查和定量檢查① 將不同的顏色的雙maddox杆分別垂直放置於鏡架上,置一小度數底向下的三稜鏡於左眼前,使物像上移。② 囑患者看33釐米處光源,若出現兩條平行的水平線,說明無旋轉斜視。③ 任何一條線或兩條線傾斜,則有旋轉偏斜。④ 讓患者調整maddox杆的位置,直至兩線平行。在鏡架刻度上讀出軸的變化量,即為旋轉斜的讀數。⑤ 如果一條線向鼻側傾斜為外旋斜視,向顳側傾斜為內旋斜視。 B 同時機法:採用“+”字融合畫片置於畫片筒上,囑患者說出“+”字傾 斜 的方向。檢查者操作旋轉扭,讓左、右兩眼的“+”字融合成一個“+”字,此時旋轉扭上所指的位置就是旋轉斜的度數。2) 客觀檢查法:眼底鏡檢影法和眼底照相:正常情況下中心凹位於位於視乳頭中下1/3的水平上。通過視乳頭中心和下界緣畫二條水平線,中心凹應該在這兩條線之間。如果達到或超出上線或下線則有旋轉斜視。(5) 確定麻痺肌的檢查法:1) 複視像檢查法:要求:在自然光下,右眼前置一紅色玻璃片,檢查者手持條形光源或點光源。分別放在患者正前方1米處和6個診斷眼位,此時有雙眼視的病人會看到兩個光點:一紅一白,根據紅白像的位置及距離判斷是哪條肌肉麻痺。 ① 只有具備雙眼視正常視網膜對應的斜視患者方可應用,主要用於後天性麻痺性斜視病人的檢查。② 該法屬於主觀檢查方法,需要病人能高度配合,方可得到可信的結果。③ 檢查時患者能保持正常頭位。④ 多條眼外肌麻痺用該法檢查不確切。結果分析:① 是水平復視還是垂直複視② 水平復視是同側還是交叉。若是同側複視應該內斜—可能某隻眼的外直肌麻痺。若是交叉複視應該是外斜—可能某隻眼的內直肌麻痺。③ 6個診斷眼位上的複視像,哪個方向上的複視像距離大,這個診斷眼位上的一對配偶肌可疑為麻痺肌。 如果是水平復視,看水平右位複視像距離大,還是水平左位距離大。 如果是垂直複視,要注意右上、右下、左上、左下四個方位哪個方位上覆視像距離大。④ 在複視像距離最大的方位上,周邊物像屬於哪隻眼,哪隻眼就是麻痺肌的眼。2) Hess屏檢查法:利用紅綠互補原理,被檢查者戴紅綠鏡,紅色鏡片只能看見Hess屏上的紅燈視標,綠色鏡片只能看見Hess屏上的綠色視標。檢查對象必須具備正常的視網膜對應。陳舊性眼肌麻痺病人不適用。Hess屏檢查的結果準確、可靠,可重複性強。是臨床應用的常規方法。方法:病人端坐在距Hess屏面50釐米位置,戴紅綠眼鏡。先右紅左綠,再右綠左紅。令患者注視Hess屏上的紅色視標,並用手持的綠色投射燈指出紅色視標的位置,與其重合。依次操縱中心及周圍9個方位的紅色視標畫連線。其結果是兩眼在分離狀態下各個診斷眼位的偏斜度。結果:圖形縮小:肌肉運動不足,為原發性偏斜,為麻痺眼。根據肌肉行使作用的方位確認是哪條肌肉麻痺。 圖形擴大:肌力亢進,為繼發性偏斜或原發性亢進。3) 同視機法:僅適用於正常視網膜對應及雙眼視力良好者。方法:用同時知覺畫片或者“+”畫片分別測定9個診斷方位的主觀斜視角。結果:斜視角(水平、垂直和旋轉)最大的位置就是麻痺肌所在的方位。4) Parks三步法:是診斷垂直肌麻痺的方法。雙眼共有8條眼外肌是有垂直旋轉作用的。通過三個步驟的檢查逐一淘汰正常的肌肉,最終確認麻痺肌。方法:第一步:確定哪一隻眼上斜視。如右眼上斜視,可能為右下轉肌組(右下直及上斜)的麻痺,或左上轉肌組(左下直及上斜)的麻痺。除外了其它四根肌肉。第二步:確定垂直偏斜是向右側注視時大還是向左側注視時大,若向左側注視時大,側又可以排除了右下直肌及左下斜肌,僅剩右上斜肌及左上直肌。第三步:利用前庭反射,觀察頭被動傾向一側時的眼位,(Bielschowsky試驗),若病人頭傾向右側時右眼上斜視明顯,則右上斜肌為麻痺肌。因為讓頭部向右肩然後向左肩傾斜,頭向右肩傾斜刺激右眼內旋(右眼上直肌和右眼上斜肌)和左眼外旋(左眼下直肌和左眼下斜肌);頭向左肩傾斜則刺激左眼內旋(左眼上直肌和左眼上斜肌)和右眼的外旋(右眼下直肌和右眼下斜肌)。在正常情況下每一眼的兩條內旋肌或兩條外旋肌垂直作用相反或互相抵消,如果一條內旋肌或一條外旋肌麻痺其垂直力量減弱或消失。同側另一條內旋肌或外旋肌就顯示亢進。5) 頭位異常:麻痺性斜視病人,為了保持雙眼視覺的正常,消除複視混淆所致的困擾。常常採用特殊的頭位代償,是眼肌麻痺的顯著的體徵。根據頭位的代償規律判斷哪條肌肉麻痺。頭位異常包括頭的傾斜,顏面的轉向和下頜的上舉、內收。① 一般規律:a:面向麻痺肌作用方向。(垂直軸)b:上直肌、上斜肌向健側傾斜;下直肌、下斜肌向患側傾斜。(失狀軸)c:上轉肌麻痺,頭向後仰;下轉肌麻痺下頜內收。(水平軸)② 頭位傾斜試驗(Bielschowsky test):鑑別斜肌和直肌麻痺的方法。③ 各條垂直肌麻痺的代償頭位:a:上斜肌麻痺:頭向對側肩傾斜,下頜內收,面向對側。b:上直肌麻痺:頭向對側或同側傾斜,下頜上舉。c:下斜肌麻痺:頭向同側傾斜,面向對側,下頜上舉。d:下直肌麻痺:頭向對側傾斜,面向同側,下頜內收。④ 斜頸的鑑別診斷:鑑別原發斜頸、眼性斜頸。方法及結果:用眼罩遮蓋一隻眼30分鐘—1小時。觀察斜頸的變化。遮蓋後單眼注視,頭位好轉或正位是眼性斜頸。反之應除外原發性胸鎖乳突肌引起的外科斜頸。眼性斜視主要看是否運動異常和眼位異常,尤其是看有否垂直斜的存在。(6) 牽拉試驗:目的:① 牽拉正位後是否複視及複視的性質。② 鑑別是肌肉麻痺還是機械牽拉,及二者的程度。方法:成人在局部麻醉下,兒童在全麻下操作。用結膜鑷子夾住部分結膜,將斜視眼牽拉至正位或者過矯,判斷肌力。加紅鏡片置右眼前,判斷複視性質。結果:① 被動牽拉時有抵抗力,表示拮抗肌亢進或者機械性牽制存在。主動牽拉時感覺主動收縮肌的張力是否正常。② 複視:a:牽拉正位時無複視:說明有單眼抑制或者視網膜對應缺如,或者是正常視網膜對應。b:牽拉正位時有複視—和諧的異常視網膜對應。再根據複視的性質是交叉複視還是同側複視,判斷是融合無力性複視還是矛盾性複視。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