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英文名為Rubik's Cube,又叫魔術方塊,也稱魯比克方塊。是匈牙利布達佩斯建築學院厄爾諾·魯比克教授在1974年發明的。三階魔方系由富有彈性的硬塑料製成的6面正方體,共有26塊小立方體。
魔方術語
·角塊:有三種顏色處於角位置的叫角塊,共8塊。·稜塊:角塊之間有兩種顏色的叫稜塊,共12塊。
·中心塊:一面中心只有一種顏色的叫中心塊,共有6塊。
·面: 正方體共有六個面,就一個已經被還原的魔方而言,每一種顏色就是一個 面。
·層: 能沿著某個中心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的部分。
·R=Right (右層)
· L=Left (左層)
·U=Up (頂層)
·D=Down (底層)
·F=Front (前層)
·B=Back(後層) 【下面有圖解】
r l u d f b表示的是雙層轉
·MR:表示R相鄰的中間層沿著R的方向轉。
·MU: 表示U相鄰的中間層沿著U的方向轉。
·MF:表示F相鄰的中間層沿著F的方向轉。
·POP:指在復原中魔方的某些組成部分從魔方上面脫離的情況,如果是出現在比賽中,參賽者可選擇修理魔方繼續比賽,或者放棄而被判DNF。
·DNF:是“Did Not Finish”的縮寫,指停止計時器時方塊尚未復原(魔方復原失敗),或者魔方復原者感覺無法在滿意的時間內完成魔方而棄權的情況,在比賽中可以有一次DNF,在多次嘗試取平均成績的比賽中算作最差成績。
·DNS:是“Did Not Start”的縮寫 ,指參賽選手在一輪中放棄嘗試機會而並未開始還原,多次嘗試取平均成績的比賽中算作最差成績。
·SUB-X:SUB是“Subtraction”的縮寫,意思就是少於的意思,在這就是“在X秒以下”之意。例:三階方塊SUB-20,就是指平均速度在20秒以下。
·Fridrich Method:這是由一位叫Jessica Fridrich女士發明的一種速解法,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方塊解法。
·CROSS:字面上的意思為“十字”,是Fridrich Method中的第一步驟。 F2L:是“First 2 Layer”的縮寫,意思為“一、二層”,是Fridrich Method中的第二步驟。
·OLL:是“Orientation of Last Layer”的縮寫,意思為“最後一層的角塊排序”,這是Fridrich Method中的第三個步驟。
·PLL:是“Permutation of Last Layer”的縮寫,意思為“最後一層的排序”,這是Fridrich Method中的第四步驟。
·CFOP:是Fridrich Method的的別稱,就是四個步驟“Cross、F2L、OLL、PLL”原文的第一個字母合起來而成的。
·LBL:是“Layer By Layer”的縮寫,意思是“一層一層解”,也就是學魔方最基礎的解法。
·CE-PAIR:是“Corner & Edge PAIR”的縮寫,是F2L中主要的觀念,就是由角(Corner)和邊(Edge)所組成的小區塊,又稱PAIR。
·ZBF2L:這是一個比較有技巧性的F2L,一般的F2L完成後,頂層的OLL一共有57種變化,但是使用ZBF2L後,完成最後一組的CE-PAIR時,頂層的十字會順便完成,所以剩下的OLL的情況,就縮減到7種。
·COLL:這是一個比較具有技巧性的OLL,一般的OLL完成時,所出現的PLL一共有21種變化,但是使用COLL後,可以把OLL和四個角的位置一次歸位,所以
·OLL只剩下“邊”的情況,就會縮減到5種。
·LARS:這是一種解魔方的方法,發明人為Lars Petrus,號稱步驟比Fridrich Method少的解法。
魔方組裝
在玩魔方時,有些質量不好的魔方角塊和稜塊會彈出去,我們就要正確的安裝,隨意組裝的話,組裝正確的概率只有十二分之一,所以,我們還是把它組裝成六面對好的才萬無一失。
先把中心塊擰上,順序是上藍下綠前紅後橙左白右黃,擰到六面鬆緊差不多即可。 先找個面做底面,比如藍色,先裝稜塊,就是有兩面的那種,裝的時候注意顏色,比如藍黃稜塊要裝到藍色和黃色面交接的位置把四個帶藍色的稜塊裝好,再把帶藍色的角塊裝上,也是要注意位置下一步是把中間一層的稜塊接上,沒什麼好說的,顏色找對就行。最後一層的順序是楞塊-角塊-楞塊-角塊-楞塊-兩個角塊擺好,頂面轉45度,最後一個楞塊使勁頂進去,大功告成。挺簡單的,就是麻煩點。最好提前把稜塊角塊分好類,這樣好找。
魔方潤滑劑使用方法
魔方時間長了就需要“魔方潤滑劑”的幫助,不然會影響轉動速度。有些朋友喜歡用機油代替,機油容易變質,機油如果加多了或者溫度高了,容易對魔方造成汙染,儘量選擇專業魔方潤滑劑。
將魔方頂層旋轉45度,拆下一個稜塊,將潤滑油滴入或噴入.裝回稜塊。隨意打亂,將潤滑劑均勻轉到魔方內部各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