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中國都有哪些婚俗
拋帕招親
福建省有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是夜,於廣場中搭一彩臺,佈置成月宮景狀,並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後,姑娘們將一些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 本文來自 無錫儂儂婚紗攝影
如有觀眾接到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獎。有些未婚的小夥子在交還手帕時,若受“嫦娥”喜歡,則可以戒指相贈。此後,雙方可以交友往來,情投者便喜結良緣。
偷菜求郎
在臺灣,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妝飾美麗的女子踏著月色,到別人菜圃中偷摘大蔥及蔬菜,偷摘到之後便預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臺灣有“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之諺語。 本文來自 無錫儂儂婚紗攝影
俗說,八月十五這天,月下老人會丟擲無數紅線,把一對對青年男女拴在一起。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人的中秋節,這天晚上,中國東、西、南、北,不同民族的青年男女,都有在皎潔月光下尋找意中人的風俗。到近代,中秋節的婚嫁古俗也仍有所留存,富於情趣。
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後,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夥子,深深愛上了月亮。最後,她還經歷了太陽製造的種種磨難,終於和月亮幸福地結合。
苗族人為了表達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著月亮的光輝,跳起苗家歌舞,並把這一風俗稱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像水清和月亮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白頭之好。
中秋夜,不少地方還盛行著求子之俗。這是古代生育崇拜的體現。這是因為月屬陰、屬女性神,同時又有追求愛情的活動,故求子之俗流傳於中秋節俗中。
廣西侗族“賽歌求婚”
中秋之夜,侗族小夥子身著節日盛裝,手持蘆笙,成群結隊踏著月光,吹奏著美妙的樂曲,跳著歡快的舞步從四面八方湧向賽歌場地,一人領歌領舞,眾人相伴相合。觀眾如雲,樂聲震耳。能歌善舞的小夥子很快就被漂亮的姑娘引到一邊,兩人對唱對舞。當一雙雙青年男女舞向山間小路後,賽歌場上的人也越來越少,單獨離開的青年男女只有等待月老來年再拋紅線。
俗說,八月十五這天,月下老人會丟擲無數紅線,把一對對青年男女拴在一起。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人的中秋節,這天晚上,中國東、西、南、北,不同民族的青年男女,都有在皎潔月光下尋找意中人的風俗。到近代,中秋節的婚嫁古俗也仍有所留存,富於情趣。
江蘇“借月幽會”
蘇南人認為,男女戀人如果能在月老眼底下幽會,互相傾吐衷腸,愛情就會純潔美好。中秋之夜,青年男女會穿上漂亮的衣服,邀心上人踏月漫步,卿卿我我直到天明。
雲南西雙版納“中秋拜月”
傣族青年男女在“潑水節”尋到意中人後,“中秋節”雙雙行個“拜月禮”,以求婚姻美滿。這天小夥子打獵,姑娘捕魚。晚上全家人圍坐竹樓平臺之上,把獵物做的菜餚擺在餐桌上,餐桌四個角上各擺一個糯米圓餅,象徵四海昇平。長輩點燃冷香,小夥子對空鳴放火槍,情侶開始跪拜月神,然後圍坐飲酒賞月至天明。
俗說,八月十五這天,月下老人會丟擲無數紅線,把一對對青年男女拴在一起。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人的中秋節,這天晚上,中國東、西、南、北,不同民族的青年男女,都有在皎潔月光下尋找意中人的風俗。到近代,中秋節的婚嫁古俗也仍有所留存,富於情趣。
雲南大理“漂燭求偶”
白族未婚青年男女在中秋之夜,一人一槳從四面八方將小船划向劍湖湖心,交錯停泊後找人對歌,男女相互試探。小夥子發現意中人後,就把事先備好的燭燈點燃,放在水面上,向姑娘的小船推去,如果姑娘看不中小夥子,便撩水將燭燈澆滅;如果姑娘有意,就會撈起燭燈捧在手中,含笑搖晃。小夥子便跳上姑娘的船頭,兩人共泛一舟。面對面坐在船的兩端,一邊划槳一邊對唱“搭橋”調,向對方通報姓名、年齡、志向,以相互瞭解。
四川“風箏聯姻”
過去川北有一種習俗,中秋之夜,青年男女各自在月光下放風箏。如果一對男女的風箏絞在一起,會被認為是月老“仙示”:二人今生有緣。
貴州“眾星捧月”
貴州多雲雨,中秋之夜也常常見不到月亮。一些農村的青年男女用木板做一個月亮,由一名身材偉岸的小夥子舉著,其餘青年手舉火把,圍著“月亮”載歌載舞,如同點點繁星捧著月亮。青年男女在“月亮”照耀下尋找意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