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器官系統、 各種疾病的大體標本的觀察方法是不相同的,有待學習掌握。這裡僅就對大體標本的一般觀察原則加以介紹:
1.判定所觀察的標本是什麼組織或器官:這主要是運用已經學過的解剖學知識,首先認出標本是何組織或器官?是哪一側的(指成對的有明顯解剖學標誌能分出左右的器官如肺等)或是該組織器官的哪一部分(如心、腦、腸等的哪一部分)?
2.判定該標本中有無病理變化(病變):在判明是何器官組織之後,就要運用所學的該種器官組織的解剖學知識觀察它有無異常,即有否病變?為避免遺漏病變和培養我們的科學作風,在觀察標本時應當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描述。一般的觀察順序如下:
(1)首先檢查器官的大小、重量、形狀顏色、硬度等,看有否異常。然後再按各該器官、疾病的需要切開進行檢查。
(2)切開的實質性器官的檢查順序往往是自外向內逐一進行,即被膜→實質→腔道及血管→其它附屬裝置等,如肺即胸膜→肺實質→氣管、血管→肺門淋巴結等,肝即被膜→肝實質→膽管、血管→肝門三件等。
(3)對空腔器官的檢查順序往往是自內向外逐一進行(當然自外向內亦可)如對心臟即心腔及內容物(血)→心內膜、各瓣膜→腱索、乳頭肌及肉柱→心肌→心外膜→冠狀血管等,對胃腸則先為腔內容、粘膜→粘膜下層→肌層→漿膜層及腸繫膜等。
在上述有次序的檢查過程中,如發現有異常之處便要進入下一步檢查,判定是否病變,是什麼樣病變。
3.判定病變的性質及其發展的階段:這主要是運用我們正在學習中的病理學的知識對標本進行鑑別的分析綜合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般可按下列三個步驟進行:
(1)實事求是地觀察和描述標本中病變的形態特點,這是我們診斷能否正確的重要基礎。標本中有什麼就描述什麼,絕不要憑空地或按一般的理論去套、去推想。當然也不應該遺漏一個次要病變。
(2)根據已觀察到的病變形態特點和所學的病理知識,初步判定一下該病變可能屬於哪一種或由哪幾種病理過程而來?如血液迴圈障礙,物質代謝障礙、炎症、腫瘤等等。還必須指出:有時應首先鑑別此種變化是生前的還是死後的變化?如心血管內的血液凝固就需要鑑別是生前的血栓還是死後的凝血塊?
(3)在上述的判定基礎上可能初步確定是哪種病理過程的病變,也可能還符合兩種以上的病變。我們還可結合標本的形態特點進一步學習各有關章節理論知識,並參考其它已知情況(如該病例的病史、病因、年齡、性別等等)便容易鑑別出是哪種病變。
還應指出:一經確定是哪種病變,隨之而來的便是該病變屬於哪個發展階段?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看到的標本都是各疾病的某一發展階段的片斷,可能是初期、中期或晚期,我們就要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判定屬於哪一發展階段。
4.在學習、觀察一種病變時儘量做到幾個聯絡,主動訓練邏輯思維和推理等能力:
(1)把片斷的靜止的標本與該病變在人體內變動的發生發展到結局的辯證過程聯絡起來加深對理論的認識。
(2)從大體標本中的改變出發聯絡切片中會出現什麼改變。這樣能從巨集觀到微觀更紮實地掌握該病變。
(3)從大體標本的病變出發主動聯絡該病人會有什麼臨床表現。這樣既能提高我們掌握和運用理論的自覺性,又為將來學習有關臨床課打下較好的基礎和架起了橋樑。
(4)有兩種以上病變的標本,還應注意分析判定各種病變間的互相有無聯絡。它們是同一病理過程的病變組合,還是互無關係的不同疾病?如一心臟標本,冠狀動脈有粥樣硬化和有血栓形成,同時還有心肌梗死。這三種病變則依次有因果關係。而另一心臟標本冠狀動脈有粥樣硬化,二尖瓣上有血栓形成,它們之間則無因果關係,是性質不同的兩種病。
還應強調的是:從開始觀察標本一直到我們做到幾個聯絡,自始自終都應嚴格地貫徹實事求是的精神。觀察標本要全面細緻,分析問題,進行推理都要有科學的根據。絕不可以不經全面觀察,而主觀地、脫離實際地空談理論,我們必須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訓練這種科學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