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其目的不僅要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還要提高民族的創新能力。因為一個缺乏創新精神的民族,一定會被時代所拋棄。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每個學生都具有潛在的創新才能,要把這種潛能轉化為現實中的創新力,就必須營造濃厚的適宜創新教育的氛圍。
如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下冊第八章第一節《偉大的歷史性轉折》時,我就在課前精心設計一組供學生合作學習時參考使用的問題:①你怎樣看待高考制度的恢復?②怎樣理解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③生活中你怎樣識別“真理”與“謊言”?④1978年5月召開的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有什麼重大意義?⑤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有什麼重要意義?⑥改革開放以來,你的家鄉有哪些變化?⑦為什麼黨要平反冤假錯案,從中你得到什麼啟示?讓同學們在課堂上按6人一個小組展開了熱烈的學習和討論,並且精心組織答案,選出發言代表,競相闡述自己的想法。我在巡迴輔導後,再對學生們的答案作補充和完善。在這樣的氛圍裡,所有人都是學習的主角,都能發揮其特長,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通過設定這種層層遞進、一步一個臺階的問題訓練,就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提高其創新能力。
如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下冊第一章第四節《紅軍的長征》全文結束時,學生們大發感嘆,有的說:“我覺得中國共產黨有點傻……先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也有的說:“毛澤東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真了不起,沒有他們的艱辛付出,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美好生活啦。”。抓住這樣的思維靈光,在班上進行了“長征精神在我心中”的主題活動,學生們盡興地展開了精彩的演講。有了這種鍛鍊機會,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學習上即便偶爾有失敗,他們也有了勇敢面對的良好心態。不但課堂形式上得到了創新,更重要的是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