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吃芋包習俗?

閩西客家人重陽風俗是吃芋包。因當地客家人把芋包俗稱為肉丸子,因此閩西客家人又把重陽節俗稱為芋卵節或肉丸子節。

  那天,妹夫挖回自家種的青芋,刨皮去毛後洗淨,放置鐵鍋內把芋子蒸熟。然後用鍋鏟把芋子搗爛成泥,加入番薯粉、清水、鹽水和胡椒粉,用手反覆揉搓成團,製成芋包的皮。接著將瘦豬肉切成肉末,另加香菇、筍乾、魷魚、蔥頭,切成碎末。先炒豬肉,然後把其他配料下鍋混炒,加點料酒、醬油、清水,煮熟後下芡粉製成芋包的餡。這些皮和餡準備就緒後,妹夫開始包芋包。

他將餡包在芋皮裡,每個像小籠包一樣大,圓圓的、白白的,整齊有序地排放在蒸籠裡,最後將蒸籠放置鐵鍋中蒸上20分鐘左右。待鍋中熱氣騰騰時,一縷縷香氣撲鼻而來,令我口內生津,頓生食慾。蒸熟起鍋,把一個個芋包擺放在盤中,撒上一些蔥花、胡椒粉,淋上熱熱的豬油,便端上桌食用。乘熱而吃,又香又滑,鮮美可口,回味無窮。

  在客家地區都有用芋子作主料製成的美味食品,並有“半年薯芋半年糧”之諺語流傳。長汀有著名的芋子餃,明溪有可口的蕨須包,在寧化客家祖地則有用芋子烹製而成的燒賣,從客家人烹製的“芋子”系列美食,可折射出客家人聰明能幹、熱愛生活的品質。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