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語言的規範性代表了申論作答的水平,從閱卷的角度來講,比較直觀的有兩方面:形式和語句。形式包含卷面、標題、篇幅等,語句則是較內容更為直觀的審閱要素。文章可能要全部讀完方可準確判斷其主旨是否符合材料,但拋開主題主旨不談,某句話語或某段文字是否符合語法、是否符合政府行文的規範、是否符合公務員角色等確實至關重要的,所以考生在訓練申論之初就應該高度重視語言的規範性訓練
工具/原料
《理論熱點面對面》
《半月談》
《十七大報告》
《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
《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人民日報》
步驟/方法
找一個熱點話題,比如收入分配改革問題,根據自己的理解或對材料的閱讀,寫成一段一百字的文字,儘量包含關鍵資訊
對應上述載體中提到的有關收入分配改革的文字描述,也即政策指示和方針, 比對自己的文字寫作與官方檔案用詞的差異,這樣做有兩個目的:其一可以使自己藉機瞭解中央政策變化及具體規範;其二可以發現自己文字存在的不足。
背誦與該熱點相關的規範表述,比如“提高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佔比重”,這是針對收入分配問題的一條對策,申論考試的不同材料也會有所提示,讀材料過程中要能根據材料意識到這條對策的重要性,需要背誦的內容來不得半點捷徑,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都需要考生熟悉掌握,這不是死知識,這關乎對於材料的巨集觀把控和邏輯分層。
徒有背誦只是個機械的記憶過程,更重要的是做到理解,比如上步提到的比重問題,很多同學尚不瞭解勞動收入和國民收入的含義,那就要通過各種載體熟練掌握這兩個詞的含義,包括查詢學術論文等,再次基礎上會逐漸深入問題,接下來就會記住另外一個更微觀的對策:提高勞動報酬在勞動收入中所佔比重。這便更深入了一層,也即拆解大政方針,實現庖丁解牛。
通過以上過程,假以時日,對大政方針政策便較為熟悉了,這時再去通讀材料,基本就是半個專家的身份了,深入瞭解問題的前因後果及解決措施,不論什麼題目都不會是特別困難,並且預言的規範性也能實現質的提升。
注意事項
持之以恆
刺激興趣
動筆勤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