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表達語句流暢的,好像行雲流水,聽起來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很有吸引力,也不易疲勞。語句不流暢的,聽上去繼繼續續,不但不容易領會,而且容易疲勞或煩躁,效果就很差了。下面編者和大家說說普通話考試中如何使自己表達流暢。
方法/步驟
1、多用短句,多用單句
在口語中,人們接收資訊不像看書可以一日十行,句子長一點也可以一眼掃到。聽話時語音訊號是按線性次序一個挨一個魚貫而進入耳朵的。如果句子長了,或者結構複雜了,那末當句子末尾進入腦海中時,句子的開頭或許已經印象不深了。在聽話的人腦子中,句子便不完整。所以,口語中的句子千萬不要太長。在作文時,教師往往教導學生要惜墨如金,能夠用一句話說清楚的,千萬不要講兩句;那末,在討論口頭表達效果時,我們正好要顛倒過來:“凡能夠講兩句的,千萬不要合併為一句!”同樣,能夠分拆為單句的,千萬不要合成複句,任何歐化句法在口語表達中都是不受歡迎的。就連長修飾語也要儘可能地避免。
2、冗餘適當,避免口頭禪
口語表達時,有時為了強調某個意思,加深聽眾的印象,可以採用有目的地重複這種方法。例如我們現在還可以從孫中山先生的講話錄音中聽到,他在一次演講中為了強調國人必須覺醒而一連重複了四次“醒、醒、醒、醒!”這是有計劃、有目的地重複,並不是囉嗦。
有些人在說話時會出現機械地無意義重複的現象。例如有的人老是重複一句話的末尾幾個音節,甚至於不管這幾個音節是否一個詞。這種重複時間長了就會令人生厭,再加上“嗯”“啊”就成了官腔。特別是夾在句子中間的“這個”、“的話”、“就是說”等等的口頭話,更是一種毫無積極作用的冗餘成分,會使語句斷斷續續,使聽眾感到語句很不流暢。聽這種講話不但得不到美的享受,而且有一種受折磨的感覺。因此這種口頭語是講話時應該避免的。
但是,我們並不是反對在口語表達中加進一些冗餘成分。冗餘成分在口語中適當地穿插可以使句子語氣舒緩,還可以有助於聽眾理解。例如以下的幾種冗餘成分是有積極作用的:
(1)提頓性質的冗餘
在語句的主語謂語之間,或者在話題說出之後加一個語氣詞“呢”(當然不能重讀),可以起到提頓作用,使句中多一個停頓,使語氣變得舒緩和親切。例如:這個時候呢活動筋骨也是必要的,所以我就喜歡打乒乓球。不去呢有點抱歉,去呢實在沒有興趣。這兩句話中的“呢”都起了提頓的作用,並且也使語句變得舒緩親切了。
(2)強調性的冗餘
這種冗餘部分是為了強調句中某一個詞。多半用重複的方法來加強資訊。例如:何況我們都是同齡人,我們同齡人相處應該是非常融洽的。這句話中後半句重複了“同齡人”。這是為了強調。
(3)解釋性的冗餘這種冗餘是為了使聽眾更加清楚明白。例如:
近日的上海街頭出現了無人售報攤,無人售報攤就是沒有人賣報紙的。是靠每一個讀者自覺地把錢投進箱子裡然後拿一份報紙。
這段話裡“無人售報攤”如果寫在書面上,應該說很容易理解,但在口頭一晃而過時,就難免抓不住要領,特別這是一個新出現的、不熟悉的事物。所以,說話的人先重複了這個詞,再加上一段說明,這是因為解釋的需要。
注意事項
大家要記得,在脫口而出之後,覺得說得不夠清楚,也可以用原來的語詞加上修飾語再重複的方法來地自己的話作某些註解,這也是一種解釋性的冗餘。希望編者的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