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78]影響體質的因素?

  體質特徵,是建立在個體臟腑與精氣血津液等形質的強弱盛衰基礎之上的,取決於這些深層根源性體質要素。因此,凡影響個體深層根源性體質要素的因素,均可影響體質。

先天因素

  體質的構成首先是來自於父母之精。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因此,父母生殖之精氣的盈虧盛衰,決定著子代稟賦的厚薄強弱,影響著其體質。“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命長;氣薄則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子於父母,一體而分。”父母形質精血的強弱盛衰,造成了子代稟賦的不同,成年後可表現出體質的差異。“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可見,在體質的形成過程中,先天因素起著關鍵性作用,是它確定了體質的“基調”。但這隻對體質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體質的強弱,還受到後天因素的綜合作用。另外,母體在受孕後至分娩期間對飲食起居、心理、勞逸等方面的調養以及患病情況,也會影響胎兒的發育和子代的體質。

年齡因素

  中醫學對人體結構與機能隨著年齡而變化的規律有深刻的認識。《靈樞·天年》曾以十歲為階段,較詳細地描述過從十歲直到百歲隨著年齡遞增的臟腑氣血等形質改變過程,說明了人體氣血及內臟盛衰與年齡之關係,在生長、發育、壯盛以至衰老、死亡的過程中,五臟精氣由盛至衰,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決定著人們的體質。隨著年齡的變化,男女體質的形成和演變,大致可劃分為五個階段:

從出生到青春期,是體質漸趨成熟、定型的階段,體質基本定型於青春期之末。

青春期到35歲左右,女性的體質常會發生較明顯的變化,且多半是轉向病理性體質,出現一些病態。相對而言,男性這一時期的變化不很顯著。

35歲至更年期以前的男女,均處於壯年階段,體質變化大多數較為平緩。

50歲上下的婦女和55~60歲的男子進入了更年期,因精血驟減,體質也發生顯著變化。

更年期以後的老年階段,男女體質日漸虛性化,常以虛為主,兼夾痰瘀。概而言之,小兒的體質特點為:機體不足之陰陽處於一種蓬勃生長的狀態,且以陽生為主要趨勢,稱為“純陽之體”;小兒機體陰陽均未充足成熟,稱為“稚陰稚陽”。“小兒,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萼,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稚陽未充,則肌膚疏薄,易於感觸;稚陰未長,則臟腑柔嫩,易於傳變,易於傷陰。”另外,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小兒)五臟之中肝有餘,脾常不足腎常虛,心熱為火同肝論,嬌肺遭傷不易愈”的特點。成年人一般氣血充盛,臟腑功能強健,體質型別已基本定型,一般而言比較穩定。老年人的體質改變常表現出陰陽失調、氣血漸衰、臟腑功能衰退、形體虧損、宿疾交加等特點。“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氣血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面板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髒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性別因素

  就體質學而論,人類最基本的體質型別可分為男性體質與女性體質兩大類。男女在體型、臟器結構與生理功能上均有所不同,體質也存在著性別差異。“婦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指出了男女的形質差異。除軀體形態和生理方面顯而易見的不同之外,男女差異主要有:“男子以腎為先天”,“男子以精為本”;“女子以肝為先天”,“女子以血為主”。“男子主氣,女子主血”,“女子以血為主”,“男子以氣為主”。另外,女性體質隨年齡變化較為顯著,並有月經期、妊娠期和產褥期的體質改變。當月經來潮後,體內產生了明顯的週期性變化,故中醫學有經期感冒宜用小柴胡湯及熱入血室等專論;妊娠期由於胎兒生長髮育的需要,母體各系統產生一系列適應性反應,對此,中醫學素有“孕婦宜涼,產後宜溫”之說,但張介賓則認為:“夫孕之胎氣必隨母之藏氣,大都陰虛者多熱氣,陽虛者多寒氣,寒之則寒、熱之則熱者是為平氣。”至於產後,因其氣血驟去,故體質狀態與產前迥然不同,“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另一方面,產後又多瘀血內阻,“既產之後,身痛腰痛,惡血不盡,阻滯其氣,故作痛也。”

地理因素

  不同地區或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徵,包括地殼的物理性狀,地球的化學成分、物產及氣候條件等特徵。這些特徵影響著不同地域人群的飲食結構、居住條件、生活方式、社會民俗等,從而制約著不同地域生存的不同群體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代謝方式和心理行為特徵的形成和發展。同時,人類具有能動的適應性。由於自然環境條件不同,人類各自形成了與其生存環境條件相協調的自我調節機制和適應方式,從而產生並形成了不同自然環境條件下的體質特徵。“人稟天地之氣以生,故其氣體隨地不同。西北之人氣深而厚,……東南之人,氣浮而薄。”“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西方“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在內”。一般而言,北方人形體多壯實,多陽虛 (髒寒),腠理偏緻密;東南之人多體型瘦弱,多陰虛溼熱,腠理偏疏鬆;濱海臨湖之人,多溼多痰。

  從現代醫學地理學的角度看,地球在自身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地殼元素分佈的不均勻性。由於人類及生物體內的元素丰度曲線與地殼元素丰度曲線是一致的,因此,地殼元素分佈的不均勻性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響了全球各地區人類和生物生態的明顯地區性差異,而且,由於某些元素的過剩或缺乏,在一些地區還導致了許多地方性疾病和某些疾病的高發現象。如水質硬度與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相關,一般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在軟水地區比硬水地區高。

其他因素

  飲食結構和營養狀況對體質有明顯的影響。由於飲食物各有不同成分或性味特點,因此,長期的飲食習慣和固定的膳食品種質量,久而久之可因體內某些成分的增減等變化而影響體質。如飲食不足,影響氣血的化生,可使體質虛弱。飲食偏嗜,使體內某種物質缺乏或過多,可影響臟腑功能活動和精、氣、血、津液的代謝,甚則成為導致某些疾病的原因。如嗜食肥甘厚味可助溼生痰,形成形胖溼膩質;嗜食辛辣則易化火傷陰,形成陰虛火旺質;過食生冷寒涼則會損傷脾胃陽氣,有可能形成遲冷質。合理的膳食結構,科學的飲食習慣,適當的營養水平,則可使氣血旺盛,體質強壯。適度的勞作或形體鍛鍊,可使氣機通暢,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活動旺盛而體質健壯。過於安逸,則可使氣血流行不暢,筋肉鬆弛,脾胃功能減退,而使體質下降,或形成痰瘀體質。“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過度的勞作,則容易損傷筋骨,消耗氣血,使臟腑精氣不足,功能減弱,形成虛性體質。此外,疾病常與體質狀態互為因果。大病久病之後,常使體質虛弱;某些慢性疾病(如腎炎、肺結核等)遷延日久,患者的體質易表現出一定的特異性;感染某些邪氣,罹患某些疾病(如麻疹)之後,又可使患者終身不再罹患此病。

中醫理論 (共117篇) 上一篇:體質要素 下一篇:體質與發病的關係

醫療, 體質, 因素, 中醫理論,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