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產後抑鬱症等精神障礙疾病也受到醫學界的普遍重視, 對產後抑鬱症發生原因、影響因素以及診斷、護理等方面已有諸多報道, 但目前國內的研究報道多侷限於案例分析或者統計調查, 尚缺乏較為全面的綜合分析。本文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有關產後抑鬱症的研究報道, 對產後抑鬱症的病因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
工具/原料
生理因素
社會因素
方法/步驟
生理因素
產生產後抑鬱症的生理因素是內分泌的變化。產後抑鬱症婦女產後存在雌、孕激素的代謝平衡紊亂, 雌激素持續性低水平, 而孕激素則保持相對較高水平。婦女在懷孕時, 雌激素升高, 孩子出生後, 雌激素迅速下降。產後激素分泌紊亂是導致產後抑鬱發生的重要因素, 主要與性腺功能減退以及丘腦下部2腦垂體2甲狀腺軸( HPT 軸) 的相互作用有關 。懷孕期間雌激素水平的增加, 使甲狀腺結合球蛋白水平增加了 150%, 導致孕婦體內遊離甲狀腺素濃度下降, 體內甲狀腺素較低的孕婦患產後抑鬱症的風險明顯較高 。
最近的研究還認為產後抑鬱症為一種自體免疫疾病, 懷孕所造成的壓力開啟潛在易患體質人群患病的閥門, 但是由於懷孕本身的保護和屏障作用, 使產後抑鬱症多在懷孕後期和產後發生。分娩過程中, 機體內分泌變化很大( 尤其是產後 24 h) 。妊娠期間, 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逐漸增高到峰值, 分娩後3 ~5 天逐漸降至基礎水平。研究顯示, 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 產後抑鬱症發生的可能性越大。產時、產後併發症及難產、滯產、手術產是產後抑鬱症的常見誘因。分娩疼痛與不適使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醇、兒茶酚胺等釋放過多, 導致產婦軀體和心理的應激增強 。由於妊娠期身體與激素水平的變化, 使孕婦情緒變得敏感, 在產程中各種不良因素如產時併發症、產鉗助產、對分娩疼痛的恐懼心理、疼痛等因素的作用, 加重了其心理上的緊張與恐懼 。如果這種精神狀態持續發生而未能得到有效的疏導和緩解, 則易發生產後抑鬱症和焦慮症。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是影響產後抑鬱症發生的重要外在因素, 其中家庭因素、經濟條件、社會支持等均能影響產婦心情, 從而緩解或加劇產後抑鬱的發生。產後抑鬱的發生與夫妻關係、經濟收入、性格因素、分娩知識、醫護人員因素、兒童健康狀況等有顯著統計學差異, 低社會地位、多子女母親、低學歷、低收入等因素均增加產婦產後抑鬱的易感性。對於低收入家庭來說, 新生兒的到來大大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 如果同時再發生一些負性生活事件, 如分娩不順利、新生兒疾病、母乳不足等因素, 則會明顯增加產婦產後抑鬱症發生。
注意事項
由於妊娠期身體與激素水平的變化, 使孕婦情緒變得敏感, 在產程中各種不良因素如產時併發症、產鉗助產、對分娩疼痛的恐懼心理、疼痛等因素的作用, 加重了其心理上的緊張與恐懼 。如果這種精神狀態持續發生而未能得到有效的疏導和緩解, 則易發生產後抑鬱症和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