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方是指因地層結構不良,雨水沖刷或修築上的缺陷,道路,堤壩等旁邊的陡坡或坑道,隧道的頂部突然坍塌。也說坍方。
造成土壁塌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邊坡過陡,使土體穩定性不夠,而引起塌方現象。
2.雨水、地下水滲入基坑,使土體泡軟,重量增大及抗鹼能力降低,這是造成塌方的主要原因。
3.基坑上邊邊緣附近大量堆土或停放機具、材料,或由於動荷載的作用,使土體中的剪力超過土體的抗剪強度。
4.土方開挖順序、方法因遵循“從上往下,分層開挖;開槽支撐,先撐後挖”的原則
下面就看看塌方後急救的注意事項:
方法/步驟
救出傷員後,被擠壓的傷肢應避免活動,對能行走的傷員要限制活動,傷肢不應擡高,也不應熱敷或按摩。
據情況,如傷肢需要固定者不要用石膏管型或夾 板捆紮,一般稍加固定限制活動即可。肢體嚴禁用加壓包紮或止血帶。
傷員口渴者可給予鹼性飲料,以防止酸中毒,防止肌紅蛋白與酸性尿液作用後在腎小管中沉積。不能口服者,一般可靜脈輸入生理鹽水或平衡鹽液。根據檢查也可輸入碳酸氫鈉溶液。
對傷肢的進一步處理應由醫生定奪。
呼吸停止者,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在病人鼻翼下端捏閉鼻孔,搶救者首先緩慢地向傷者吹氣兩口,以擴充套件其萎縮的肺臟。搶救者深吸一口氣後,張開口貼緊病人的嘴,用力向病人口內吹氣,直至病人胸部上擡。一次吹氣完畢後,立即與病人口部脫離,輕輕擡起頭部吸入新鮮空氣,以便做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時放鬆捏鼻的手,以便病人從鼻孔呼氣,此時病人胸部向下塌陷,有氣流從口鼻排出。
心跳停止者,實行胸外心臟按壓。搶救者跪(或站)在病人左側,先向病人口對口吹幾口氣,以保持呼吸道通暢並得到氧氣。用手握拳猛擊病人心前區1~2下,拳擊可產生微量電流,使心臟恢復跳動。按壓次數:成人每分鐘80~100次;兒童每分鐘100次;嬰兒每分鐘120次。
搬運傷員要穩,避免顛簸和扭曲。有條件時及早輸血、輸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