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譯前的準備工作?

口譯前的準備工作

工具/原料

口、筆、紙

步驟/方法

外事翻譯工作的特點
外事翻譯工作主要在各種外交、外事場合。其內容決定了它有別於其他領域翻譯工作的特點:政治性和政策性強。從大處說,無論是口譯還是筆譯,內容多是涉及國家的立場、政策,較為敏感。稍有差錯,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利益、形象、聲譽及其國際關係,從小處說,可能影響到一個省的利益、形象、聲譽以及雙邊友好關係。周恩來總理在講到翻譯工作時指出,外事翻譯工作者必須具備三方面的基本功:一是政治思想的基本功,也就是說譯員要有一定的政治水平;二是語言本身的基本功;三是各方面的文化知識。所以,外事翻譯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學習實踐中就要注重政治學習、提高政策水平;多聽、多讀、多寫,提高外語水平;同時要不斷擴大知識面,掌握必要的地理、歷史和自然科學的常識,掌握一些經貿、科技方面的詞彙,還要不斷更新,做到與時俱進。
  做一名合格的外事翻譯,借用外交部翻譯室的說法,認為應具備以下幾項素質:1、良好的政治素質。具體表現為堅定的政治立場,強烈的愛國心和事業心,有較高的政策理論水平;2、紮實的中外文語言功底。能夠準確無誤地理解、表達說話人的意思;3、廣博的知識。爭取做一個“通才”,對各種知識均應有所瞭解;4、穩定的心理素質。在時間緊、壓力大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泰然自若,穩定發揮自己的翻譯水平; 5、團隊精神。善於與人合作協調,共同努力完成任務。當然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外事翻譯工作者,任重而道遠。

最好不打無準備之仗
  我體會,一個好的翻譯一半在工夫,一半在準備。準備是基本功,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長備不懈。所謂點是針對每一場具體活動,要事先了解活動本身以及相關外圍內容;所謂面是日常積累,包括看電視新聞、讀外文雜誌和報紙,廣泛瞭解,獲取資訊,每次儘量做到有備無患,這樣上場時才能輕鬆些。平時認真的學習和鑽研都是一點一滴的積累和儲備,“厚積薄發”為了更好地勝任工作,如果沒有平時的積累打下牢固的基礎,就無法在工作時有“脫口而出”的流利。
  交傳翻譯工作,尤其要做足事先的準備工作。比如接待某友好縣知事,基本上要了解雙方省情、雙方交流關係的前前後後、來訪主要目的等。如果能事先了解到賓主雙方談話的主題,那麼,就可以爭取資訊量,單詞量等等的準備,越多越好。如果更進一步瞭解到來賓履歷,個人興趣愛好,講話習慣等等,將有助於翻譯的全過程,因為,你不知道賓主雙方會在什麼時候,突然轉換話題,談些輕鬆的個人話題,如果我們不瞭解,一頭霧水,就會有跟不上的感覺。賓主雙方面對面的談話,話音一落,翻譯介面就譯的間隔時間我個人感覺最好不超過2秒鐘,這樣雙方談話的語速感覺比較流暢,如果介面翻譯的間隔時間拖的稍長,會使賓主雙方稍感不適。或許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第一場翻譯自覺比較磕巴,如果連續幾場下來,感覺就會越來越好,因為在交傳翻譯的過程中,你逐漸熟悉了雙方的表達習慣,瞭解其觀點和語言風格,不斷地充實你的資訊庫和單詞量,感覺越來越好就是這個道理。

口譯和筆譯相輔相成
  我的外語啟蒙老師說,翻譯的最高境界為“信、達、雅”,這是一個由低到高的要求,即就是翻譯要忠實於原文、原話原意,“信”是首要的,是基礎,是根本,如果譯員做不道“信”,詞不達意,越譯越亂。譯員做到了“信”,就要爭取表達順暢,通俗易懂。有了這兩個基礎,然後就在“雅”字上下工夫,不僅把原文原話中含蓄的內容和意思恰如其分地在譯文中表達出來,還要把原文原話翻譯的有文采、生動,優美。
  這裡就關係到口譯和筆譯的不同,實事求是地講,口譯是瞬間完成的動作,基本上要求忠實、準確地傳達交談的意思,而筆譯相對有較長的時間可以斟酌,可以查資料,向專家求教,可以反覆體會理解原文,反覆斟酌、推敲譯文,所以譯文的質量要求比較高,應當儘量做到語言優美雅緻。口譯時沒有時間思考,必須脫口而出,所以平時的積累和事前的準備很重要。口譯還要求譯員注意力高度集中,反應快,理解力強,記憶力好。
  總之,口譯和筆譯兩者相輔相成,又各有特點。筆譯是口譯的基礎,有平時筆譯經驗的積累,口譯時才能做到快速反應,迅速進行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反過來,經常從事口譯工作,接觸鮮明生動的語言,才會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注入鮮活的語言,提高筆譯的水平。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或許有人會說:“是中國人講中國話,漢語就沒問題。”其實,還不是那麼簡單。對一個口譯員的漢語水平的基本要求是:能迅速地組織出通暢而簡練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彙表達原文的意思。翻譯自身在提高外文水平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中文水平的提升,儘管中文是母語,但是中文水平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譯文的質量。中文水平在翻譯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理解和表達兩個方面,比如,有時會碰到主人引用成語、歇後語或詩詞、文言文等,如果連理解都有問題,又談何翻譯呢?還有,在表達方面,較好的中文功底會讓譯文流暢、文雅,聽起來舒服,也會增加別人對你的信心。否則,就難免會有“聽懂了但是卻譯不出來”的感覺,或者譯出來的並不是百分之百自己想表達的,留下“隔靴搔癢”的遺憾。所以對於翻譯來說,也必須在平時注意多讀一些語言比較好的中文文章,有意識地提高中文水平。這種提高主要包括詞彙量的增加和語言層次的提高。詞彙量的增加是為了讓語言更靈活、生動,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防止譯文的單調乏味。語言層次的提高則是為了使譯文比較文雅,有文采,因為翻譯表達的是別人的思想,尤其是領導人在官方場合使用的語言必然和普通人聊天所用的語言層次不同,所以翻譯的語言也必須符合服務物件的身份,與服務物件使用的語言層次相一致。
  要成為一名稱職的譯員,通曉兩種語言還不夠,還必須熟諳兩種文化,要具備多領域的知識,當然這比較難,要靠平時方方面面的積累,相信業精於勤,熟能生巧。

“千斤難買回頭看”
  在翻譯時力求做到完整、準確、通順、易懂,這是譯員們的共同心願。做好外事翻譯的確需要較廣的知識面,但事實上又不可能通曉每一個行當,因而自嘲為“萬金油”。有時會碰到專業性強的句子自己不懂,所以拿不準的時候一定要問,問周圍懂行的人,一定不要怕丟面子,不會譯不要緊,譯錯了可不行,最理想的結果是在座的有人懂,幫忙翻譯,救了你的場,或者請發言者複述或解釋,也許就能基本上能明白個大體意思,當你將意思翻譯過去對方聽明白後會用地道的語言表達,你用心記住了,掌握了,接下來會輕鬆許多。
  學習和工作也是相輔相成的,可以用“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來比喻。每一次翻譯任務都是一次學習、提高的機會,臺上做完功課後,關鍵在於臺下要認真總結當時口譯的過程,吸取失敗的教訓,總結經驗,這樣才能不斷地完善、提升自己。我們在翻譯時,通常都做一些筆記,事後可以幫助回憶,比如當時什麼地方翻譯的比較好,什麼地方翻譯的不夠到位,什麼地方差強人意或有差錯,一定要把它搞明白,正所謂“千斤難買回頭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我認為,臨場發揮結合戰後補缺補漏,是一種有效的、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個人認為是十分寶貴的體驗。每次你都做好了,感覺每次都會有新的收穫。平時即使沒有工作任務時,也不能鬆懈,要隨時保持“應戰”的狀態,看書讀報聽廣播,對於翻譯來說,“學無止境”,提高中外文水平、拓寬知識面是沒有盡頭的,應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