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感染小瓜蟲後,三類苗增加,畸形率高,免疫力下降,易造成繼發性感染,發生脫粘敗血。
小瓜蟲 (13張)
小瓜蟲病是觀賞魚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而且感染率很高。觀賞魚有時體表出現許多小白點,這是得了小瓜蟲病。因為小瓜蟲的囊胞像一顆白米粒,附著在魚體上,老百姓形象地稱小瓜蟲病為“白點病”。患小瓜蟲病的魚體,最明顯的特徵是魚體表、鰓部、鰭條等組織增生,形成肉眼可見的小白點點(囊胞)。嚴重時病魚體表蒙上一層白色的薄膜,與此同時魚鱗脫落、鰭條裂開、鰓部出血壞死腐爛等。病魚在行為上反應遲鈍,因為身體癢癢,所以常常想在假山石或缸壁上蹭癢癢。看上去魚體日見消瘦,成群死亡。
工具/原料
生活史
方法/步驟
滋養體階段
從小瓜蟲的掠食體進入魚的面板或鰓後到小瓜蟲成熟並離開魚體的時期,
小瓜蟲圖片1
此為寄生階段,蟲體能進行分裂生殖,但一般分裂3-4次後,就不再分裂了,這時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復分裂蟲體細胞在宿主的上皮層下面呈排或呈叢聚集,當蟲體發育到這種情況時,則很難殺死它們,因為這種蟲體通常不會離開宿主,外面包被一層較厚的宿主保護層,藥物難以滲透,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將脫離魚體的蟲體才對藥物敏感,因為此時它們外面的保護層(上皮細胞和粘液)很薄,藥物容易滲透進去。
包囊階段
從小瓜蟲脫離魚體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時期。寄生階段的小瓜蟲成熟後才會衝破胞囊,離開魚體,自由遊動一段時間後(約3-6h)落在水體底部,靜止下來,分泌一層膠質的胞囊。胞囊裡的蟲體分裂法繁殖,一般一次能孵化500-1000個幼蟲。
掠食體階段
從包囊破裂後,掠食體自由遊動到進入魚體的時期,即小瓜蟲的感染期。此期蟲體周身長有豐富的纖毛,藉此遊向魚體,依靠頭上的穿刺腺鑽入宿主魚的面板和鰓。此期是藥物敏感期,而且如果在1-2d內沒有發現宿主魚,幼蟲會自行死亡。幼蟲感染了新寄主,又開始它的下一個生活。
流行規律
小瓜蟲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時間隨水溫的變化而不同。該病發生
小瓜蟲圖片2
的最適水溫是15-25℃。蟲體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但在低水溫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蟲體不能發育,所以,在炎熱的夏天,通常不會發生白點病。在24℃時,生活史為4d,15℃時為10d,但在10℃以下,往往需要1個月以上,因此低溫時成蟲不易離開魚體包囊,藥物作用不明顯,施藥週期須30d以上。該病往往在營養不良、養殖過密、熱應激或其它環境條件引起的過強應激反映情況下容易發生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