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用什麼樣的語言和孩子溝通 ,才能讓孩子不叛逆,願意聽家長的話,做正確的事
工具/原料
孩子
家長
方法/步驟
“警告”不如“直接鼓勵”效果好 當你把斟滿飲料的杯子小心翼翼拿到嘴邊,有人在一旁柔聲提醒“輕輕地”,你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是不是認為對方“真體貼”?是不是會因為輕聲細語的提醒,小心地端起杯子? 相反的,如果對方大喊:“不要打翻了!”你可能會嚇得手忙腳亂打翻杯子。孩子也是一樣。 “不要……”是繞遠路的思考方式。不如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不要。。。反而會提醒孩子去做不讓做的事,起到反作用。 以“保持安靜”代替“不要吵鬧” 以“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以“離開那裡”代替“不要靠近”
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比嘮叨指責更好 問小孩“為什麼”“怎麼搞的?”這是詢問對方原因的疑問詞。孩子被追問之下,只好絞盡腦汁找一個合理的藉口。
如果你換種方式,問他“怎麼辦”呢,孩子會不會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這樣就會變成積極的方式去應付問題,而不是讓孩子尋找理由搪塞
多讚美孩子, 從正面角度去讚賞孩子的行
讚賞孩子會提高孩子的積極性,增強孩子自信,但是讚賞必須針對具體的事件,不能泛泛的誇獎,。比如孩子自己吃飯,就要誇他,“今天自己吃飯很棒”而不是泛泛說“ 今天表現不錯”這樣說孩子會不知道哪表現的好。時間長了,孩子倒會有虛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