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曾磊老師是我國有名的教育專家,是平等思維的創始人。最近,我慕名到其騰訊博客進行了學習。看過一些博文之後,一方面,感到唐老師的許多觀點稱得上真知灼見;另一方面,也感到他的一些主要觀點需要進一步地探討和爭鳴。相信具有平等思維的唐老師對這樣的爭鳴是歡迎的,因為正如他所倡導的——每個人都會有錯誤的,討論有助於觀點的全面。
因為對唐老師的平等思維的學習還不深,難免有斷章取義之嫌,懇請唐老師及其粉絲指出。
一、“學會”的三個標準
唐老師提倡的學會的三個標準是:得滿分、熟練化、舉一反三。這個標準本身沒有問題,只是適用的對象是具有清華水平、素質的學生。當然,唐老師的邏輯基礎是:每個孩子,只要他不是天生的大腦有問題,都可以進入清華、北大這樣的大學。所以,這個標準是適用於每一個孩子的。從邏輯上看似沒有問題,但問題是由於多種條件限制,絕大部分孩子是不可能考上清華北大的。
我常說:不同的教育方式適合不同的情況。唐老師的標準適合於迫切希望孩子上北大清華、而且孩子基礎確實很好的家長,而對於一般的孩子來說,這種要求可能是一場災難。“只要學生沒有得滿分,就要重新做;只要沒有完全正確,哪怕錯一個字都要全部重做!”這對絕大多數孩子而言,是一種過高的要求、過於嚴格的要求、高標準嚴要求本來就是現在很多孩子飽受壓力、被痛苦的原因之一,唐老師這種標準沒有緩解孩子現在的痛苦,而是進一步升級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種看似完美的追求其實是很不完美的。因為我們學習的課堂知識,只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知識的一部分,是我們整個生活中一小部分。把過多的精力用於這些事情上,對於學得不是那麼輕鬆的孩子來說,必然影響其他知識的學習,也會影響到生活的幸福。
所以,關鍵是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是正確地做事情!
尹老師的目標是:不要求考滿分,我的理念是:小學,可以考得一般。參考小學的學習——慢就是快 ,也許這些是更適合於佔絕大多數的普通人策略。
過高的標準、要求可能會扼殺孩子學習的興趣,而適當的要求,孩子容易達到,容易有成就感,對興趣的培養是很有好處的。所以,我提倡慢就是快。這也是唐老師喜歡的《道德經》所提倡的:道者反之動。
二、認真的能力
“認真是一種能力”,是唐老師的名言。他講:“認真的能力就是一次性把一件事情做到自己能力的頂峰。”提倡培養認真的能力,我是部分贊同的,因為我就是一個做事認真的人,我喜歡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當做自己成長鍛鍊的機遇,因此收穫了很多進步。但是,如果只強調認真,不同時建議順其自然,是追求完美的表現,也容易造成很多心理問題。參考孩子切忌追求完美,好勝心、自尊心…
強調認真,要求每次都把能力發揮到極致,雖然對提高有好處,但恰恰是唐老師頗有研究的禪宗所反對的“執著”。做得好了,有助於把孩子推得更高;但是稍有不慎,也容易讓孩子摔得更狠。致力於孩子幸福的家長,可以參考我的既努力,又順其自然的核心思維,這是與禪宗“既出世,有入世”的思想是一致的。參考告訴孩子如何樹立目標,兼談我的心… 、我對禪宗的理解----精研古代典籍之…
三、輕鬆地解決問題。
唐老師認為平等思維可以輕鬆地解決問題:“很多時候,當你用平等思維分析事物的時候,你會發現事物在一點點地展現在你的面前,當你看到事物真相的時候,你會發現問題的答案就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根本不需要再動什麼腦子考慮。所以,利用平等思維解決問題,往往是不假思索,在問題出來的同時,答案就已經出來了。”
這個說法是有些道理的。毛主席《反對本本主義》中提出“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毛主席說:把你所謂困難問題的“來源”找到手,“現狀”弄明白,你的這個困難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
所以,如果事情真相都清楚的話,解決問題就容易多了。
按照唐老師的定義:平等思維就是不帶偏見的思維,就是敏感地洞察事物的各種不同,但不帶任何成見地看待一切.......在看待事物的時候,不帶自己的情緒和偏見。這樣做,可以更好、更真實地看清楚事物的本來面目。從某種角度來看,這與松下幸之助所說的“率直的心胸”是相似的。(參考如何做到率直的心胸——認知療法+習… )不帶偏見地看事物,的確會更客觀地瞭解情況,更容易作出正確的決定。我完全贊同。
但是,說白了,平等思維只是不受主觀影響、更加客觀地看問題而已,雖然是有幫助的,但是如果這樣就能夠不假思索地解決問題,那還需要專業的積累幹什麼呢?或者,一個具有平等思維的人,不需要深厚的專業積累可以輕鬆地成為任何一個領域的專家嗎?顯然不可能,也是不客觀的。本身就與平等思維背道而馳的。
如果說,平等思維有助於解決問題,提高智慧,我覺得是一個合適的表述。但誇大其作用,我覺得就不客觀了。
四、關於智慧
智慧是唐老師平等思維中的一個關鍵詞。唐老師說:智慧是不假思索就能做出最優的選擇,即現在認真做的事情,必會導致未來美好的一切......智慧是一種能夠使資源最優化組織和配置的品質,它往往表現在遇到從未遇到過的問題的時候可以當機立斷,不但絕不出錯,而且達到最優化處理,是一種通達無礙的狀態......一個有智慧的人,在每一個問題出現的當下,會去發現什麼是最優的選擇,然後堅定不移地執行。
“從未遇到的問題能夠當機立斷,而且絕不出錯,”這是一種神化的智慧,不是現實中的智慧。我們看一下股神巴菲特,巴菲特在投資方面的智慧無人能敵,但他最具智慧的見解是:人要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他幾乎不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幾乎不去買看不懂的股票。老老實實承認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是更大的智慧。所以,從未遇到的問題自信能夠當機立斷,而且絕不出錯,要麼比巴菲特還智慧得多,要麼是自信過頭了。
而且決定一個事情,需要基於對情況的瞭解。但是情況總有了解不清楚的時候,也是發展變化的,環境的有些事情也是自己無法左右的,所以在此基礎上不假思索作出決定,而且堅決執行,實際上是過於相信個人的力量,而對命運沒有敬畏。曾國藩越到老年,越覺得個人力量的渺小,而敬畏命運的強大。(此處的命運是指自己無法控制的環境因素)聖人都是如此,我們憑什麼那麼自信呢!
總而言之,這種智慧恐怕是不靠譜的智慧,或者是神才有的智慧。至少巴菲特和曾國藩都沒有這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