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鎮木版年畫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木板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的代表,亦是民俗文化的精髓,其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積澱深厚。年畫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一起來看看吧!

  

  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品之一。作為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 主要分佈於河南省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朱仙鎮木版年畫構圖飽滿,線條粗獷簡煉,造型古樸誇張,色彩新鮮豔麗。

  2006年5月20日,朱仙鎮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朱仙鎮木版年畫誕生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

  北宋初年,宋都東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湧向京城。龐大的市民階層促進了世俗文藝的發展,活躍的世俗文藝又給年畫的創作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將中國雕版印刷業推向繁榮。自此,年畫也由筆畫轉向刻版印刷。當時東京木版年畫的印刷及銷售盛況空前。不僅民間作坊遍佈京城,就連宋室官廷也主持開辦年畫作坊。官辦與民辦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畫的發展成為必然。

  北宋末期,由於金兵的入侵,京都淪陷,繁榮的市民文化逐漸蕭條。大量年畫藝人流落江南,東京的木版年畫業遷至東京45裡外的朱仙鎮。

  明清時期,朱仙鎮河道四通八達,隨即成為中原的商業重鎮。木版年畫在繁榮的商埠迅速恢復,買賣興隆,聲名大振。據載,當時朱仙鎮從事這一行業的有300餘家。

  清末時,由於朱仙鎮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畫與其他商業都日趨蕭條。

  朱仙鎮木版年畫故事系列圖冊***18張***

  民國初期,鎮上有40多家生產作坊,2000多人從事年畫生產,山東、安徽、河北、江蘇等地的客戶紛至沓來,生意十分興攏畫店有萬通、晉湧泰、天興德、德盛昌、天義德、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得源長、萬盛、三成義等。

  抗日戰爭爆發前,朱仙鎮木版年畫業遷往開封,自此又掀起木版年畫繁榮的第三次高潮。當時開封的年畫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東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書店街。著名的老店有匯川、振源永、雲記、鴻記、天福利等。

  1949年後,開封市先後成立了開封年畫社、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社等團體機構,對木版年畫的傳統工藝進行挖掘、整理。

  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製作工藝

  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製作工藝十分講究。

  第一步選用上等堅實的梨木進行刻版,刻前先用植物油塗於木板表面三到四遍,自然涼幹後,再用頂沸的熱水沖洗。然後用特製刮刀颳去木板表面浮油,藝人稱之為“熟版”。木板雕刻工具早年多為自行製作,有刻刀、淨縫刀、文章銼、鞏銼、刮刀、剷刀、敲錘等二十餘件。後來,雕版師傅也在使用成套的專用雕刻刀。

  年畫的印製工具多就地取材,採用當地野生植物頂端之茸毛和棕,用繩子捆紮而成。

  草制圓錐形色刷,一色一刷不能混用。

  另有敲錘兒、沙袋、沾刷等輔助工具。

  年畫用紙,舊時多采用本地廉價土造紙、毛邊紙,清代以來,年畫開始使用規格大、韌性好的日本油光紙。而後來多用中國傳統的生宣紙印製。

  年畫200張為一“塊”。印時將紙張按不同的張數按“塊”夾在自制竹夾上。紙夾牢後,一頭插入 “管釘”,一頭置於自制灰磚槽中,紙摺疊呈“S”狀。

  印黑線版需雙手用力,線條才清晰、瓷實。整套動作和過程,要求眼明手快、手眼密切配合,必須全身心投入一絲不苟。

  色版較線版含色量大,用力過重紙易爛,用力過輕色塊不瓷實。左手操 “趟子”作平掃狀,每道工序都需精心操作。

  高檔年畫與神像畫人物之眼眸、鬍鬚、服飾需加套水墨、金粉、套色可多達九遍。普通年畫以黑、黃、紅、丹、綠、紫六色, 先淡後重,依次套印而成。

  套畫套色順序為,先印黑,後黃,再紅、綠、青、有些畫樣還需加託水紅,或印臉。

  畫印好後需停幾個小時使顏色 “吃”入紙內。晚上再 “晾”,晾要恰到好處。

  朱仙鎮木版年畫印刷用色十分講究。藝人們運用傳統的炒、熬、濾等多道配色工藝,精心炮製。使年畫色彩更加鮮豔,絢麗多彩。他們在綠、紫色中加入白礬、石灰。紫、綠兩色要充分發酵,調製時要調起泡沫,色彩才沉穩、耐看、有韻味。還將色中加入殘剩茶葉水,晾畫時,才互不粘連等等。

1.朱仙鎮木版年畫圖片大全

2.朱仙鎮木版年畫教案

3.朱仙鎮木版年畫博物館

4.朱仙鎮木版年畫包裝

5.朱仙鎮木版年畫考察報告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
高清朱仙鎮木板年畫
相關知識
朱仙鎮木版年畫介紹
中國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長卷
朱仙鎮木版年畫鑑品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代表作
朱仙鎮木版年畫包裝設計
朱仙鎮木版年畫郵票圖
朱仙鎮木版年畫閱讀
高清朱仙鎮木版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