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攝影用光實戰指南
在攝影中,光線是形成畫面的根本,是構圖、造型的重要手段。光線不同,產生的藝術效果就不同,給人的感覺也就不同。攝影其實就是對光線的處理和把握,是一個正確選擇和表現光線,生動、準確地表達主題思想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人像用光技巧,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基礎布光
主光
主光:布光中佔支配地位的,也常稱為“基調光”或“造型光”。這兩個術語都對, 因為主光確實決定著景物的“調子”***高調或低調***,而其位置會產生高光和陰影所形成的造型輪廓。相對地說,將較柔軟和的光源選作為補光,較“刺目”的光線常被選作為主光。拋物面反射器、小型銀色反光傘以及會產生閃爍高光的燈,均可選作為主光。
僅有主光的拍攝畫面可以帶來兩種效果,一種是高調的照片,畫面反差很小,人物與背景間幾乎沒有形成陰影,這是利用了閃光透過柔光罩後的漫射光形成的畫面,簡潔且明亮。而另外一種畫面這是影調濃厚,光照明顯的畫面。畫面中的人物與背景形成極大反差,陰影比較明顯。利用單燈的側光照明能更好地突出被攝物件的臉部輪廓。
輔助光
輔助光是主光源的一種補充光源,是針對靠主光線形成的暗部,作為照明而用。多數情況設定成主光線亮度的1/2—1/10。輔助光又稱為補光。輔助光用一個聚光燈照射扇形反射面,以形成一種均勻的、非直射性的柔和光源。輔助光主要用作填充陰影區以及被主體光遺漏的場景區域,並起到調和明暗區域之間的反差,形成畫面景深與層次的作用。輔助光廣泛均勻布光的特性為場景打上一層底色,定義了場景的基調。由於要達到柔和照明的效果,通常輔助光的亮度只有主體光亮度的50%~80%。
輔助光在佈置光源當中尤為重要,你可以隨便找一個光源充當主光源,但你必須根據主光源的亮度、色溫、硬度等來佈置輔助光。輔助光不僅僅是為了照亮畫面的某個暗部而存在,輔助光的閃光量取決於畫面的反差,如果輔助光的亮度跟主光的亮度越接近,那樣畫面的反差就越小。
輪廓光
輪廓光是對著相機方向照射的光線,是逆光效果。輪廓光起勾畫被攝物件輪廓的作用。當主體和背景影調重疊的情況下,***比如主體暗,背景亦暗***,輪廓光起分離主體和背景的作用。在用人工光照明中輪廓光經常和主光副光配合使用,使畫面影調層次富於變化,增加畫面形式美感。
在基本的照明情況下***主光與輔助光***,再使用輪廓光拍攝,被攝物件不僅能清晰成像,人物的輪廓也被一道光勾勒出來。輪廓光是來自被攝體後方或側後方的一種光線,它如同自然光照明中的逆光照明一樣。
背景光
在大多數情況下,被攝者都與背景拉開一定的距離。由於光源的照明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明顯地減弱,而背景比被攝者距離光源更遠,所以背景的亮度要比被攝者暗許多。如果按被攝者的照明情況曝光的話,則背景就會顯得更暗了,結果是
被攝者看起來如同融入黑暗的背景之中。如果攝影師不介意這種背景效果的話,當然也就用不著背景光了。但是如果要想把被攝者同背景區別開來的話,則有必要對背景進行單獨照明,於是就有了所謂的背景光。
背景光的運用要照顧到背景的色彩、距離和照明的角度等等,搞得不好就會弄巧成拙,因此,需要對背景光進行反覆調整才能用得恰到好處。為了均勻地照明一個無縫的背景,有時會需要使用兩盞燈。
光源的種類
自然光
直射光
直射光指的是明亮的太陽光,太陽光因早晚時刻不同,其照明的強度和角度也不一樣。我們根據太陽與地面構成的角度,可將全天的直射陽光分為以下3 個階段。
早晚的太陽光:當太陽從地平線升起或傍晚即將西沉之時,太陽光和地面呈0°~15°夾角。景物的垂直面被普遍照亮,並留下長長的投影。
上午和下午的太陽光:上午和下午的太陽光***通常是指上午8:00—11:00,下午2:00—5:00***與地面呈15°~60°夾角。這一時刻的光線,照明強度比較穩定,能較好地表現地面景物的輪廓、立體形態和質感。
中午的太陽光:又稱頂光,是一種魅力獨特的光線,可以營造特殊的光效。頂光與景物、相機成90°左右的角度,從上向下垂直照射地面景物,景物的水平面被普遍照亮,而垂直面的照明卻很少或完全處於陰影中。
散射光
散射光主要有以下 3種。
天空光:天空光主要是指太陽光在大氣層中經過多次反射,形成的柔和漫散射光。
薄雲遮日:當太陽光被薄薄的雲霧遮擋時,便失去了直射光的性質,但仍有一定的方向性。
烏雲密佈:濃雲遮日的陰天或雨天、雪天,太陽光被厚厚的雲霧遮擋,形成陰沉的漫射光,完全失去了方向性,光線分佈均勻。
室內自然光
室內自然光與室外自然光有著明顯的區別,它看起來像散射光,但有較明顯的方向性和較大的光比,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
受室外自然光的影響:室外自然光越強,室內越明亮;反之則越暗。
受室外景物的影響:室外如果有高大的建築物或者植物等遮擋了門窗,射入室內的光線就少,室內就陰暗;反之則明亮。
受門窗的影響:門窗越大、越多,射入室內的自然光就越多,室內就越明亮;反之,則越陰暗。
受被攝主體距門窗遠近的影響:若被攝主體距門窗近,則主體受光多,顯得明亮,明暗反差大;反之則反差小。
人工光
人工光是攝影常用的光源,其光照強度、照明方向、照明高度和光線色溫等都可以由攝影者調控。可供攝影照明的人工光源有很多,除電子閃光燈外,常用的還有聚光燈、漫散射燈、照相強光燈、石英碘鎢燈、熒光燈、白熾燈及火光、燭光等。
光的造型作用
1表現被攝物體的形態
順光有利於表現出受光面的形狀,但是物體的輪廓形態和立體感表現得比較差;側光可以形成物體表面的受光面、陰影面和投影,有利於表現物體的形態和立體感;側逆光、逆光有著強烈的明暗反差,因此更有利於表現物體的輪廓,在這種光線下拍攝可有效地剔除被攝體的質感、結構、色彩等資訊,從而營造迷人的剪影、半剪影效果。
2表現被攝物體的空間位置
被攝景物在光線的照射下,由於空氣介質和塵埃對光線的折射和反射作用,使得近處的景物比較清晰,遠處的景物比較模糊;近處的景物色調深一些,遠處的景物色調淺一些;近處的景物色彩飽和、鮮明,遠處的景物色彩比較灰暗,這種影調透視的現象就造成了畫面的空間深度感。在側光、逆光照明下,這種影調透視所造成的空間深度感會更加強烈。
3表現畫面的影調
光線直接影響著影調的效果,不同的光線在畫面上會產生不同的影調效果,在強烈直射光照明下,影調對比強烈,在弱光或散射光照明下,影調對比減弱。同樣是直射光照明,光源照射方向不同,產生的影調效果也截然不同。
4表現被攝物體的質感
在攝影實踐中,應該根據不同質感的物體對光的吸收與反射,採用不同的用光方法來表現出它們的表面紋理、質地和色彩。對於表面結構極其粗糙的物體,往往採用具有一定亮度的、與物體表面呈一定角度的側光、側逆光照明,以突出其質感特徵。對於表面結構光滑的物體,則應當用傾斜的、從一定角度射向被攝體表面的散射光,並且要從能見到其表面高光的位置拍攝,以在其表面形成高光點。透明的物體一般可採用逆光、側逆光照明,讓觀賞者在畫面上看到光線穿過透明體的效果。鏡面物體則可採用極柔和的散射光照明。
猜你感興趣:
拍攝人像照片如何設定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