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土豆種植技術與管理
土豆屬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及時破膜
播種後20-25天,幼苗將陸續頂膜,應選擇晴天破膜放苗。注意:在破膜時要注意堅持見苗就放的原則,堅決避免熱害燒苗。
二、棚內溫度調節
在苗期適宜馬鈴薯莖葉生長的最適溫度在15-20℃。因此,棚內溫度適當調節,保持白天的溫度在15-20℃,夜間溫度在12-15℃。3月中旬當溫度達到20℃,每天上午9時開始開啟棚膜通風,下午4時進行閉棚。注意:放風注意順風開口,放風口應由小到大,防止大風口冷風閃苗。
三、適當澆水
對於幼苗期來說,要求適當的土壤溼度,前半期保持適度乾旱,然後保持溼潤,原則是不旱不澆。一般在株高18cm之後要及時灌水,保持土壤水分含量為田間持水量60%-70%。注意:在澆水上採取小水勤灌的原則,每次灌水不漫過壟頂。如果此期水分太多,會妨礙根系發育,降低抗旱能力;水分不足,植株生長緩慢,葉小棵矮。
四、查苗補苗
出苗後田間管理的中心任務是保證苗全、苗齊、苗壯,出苗後應立即查苗、補苗。補苗一是補種挑選已發芽的薯塊整薯播種,深播淺蓋以利早出苗。二是為使苗齊,最好採用分苗補栽的辦法,即一穴多莖的苗,將多餘的隨拔隨栽,最好帶一小塊母薯或幼根,使其更易成活。三是將病苗、死苗及時拔掉清除到園外,避免病菌再次浸染健康植株。
五、促根壯苗
馬鈴薯根系的多少和強弱,直接關係著植株是否生長得健壯繁茂,對薯塊的產量和質量都有直接的影響。馬鈴薯植株生長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養分和水分,根系的發育情況與吸收能力就決定了馬鈴薯植株生長的健壯程度、塊莖的產量和品質。馬鈴薯一般是先出芽,後長根,如果根系生長緩慢,會導致出芽生長不良,莖細瘦、抗病能力弱,易感染黑痣病、黑脛病等土傳性病害。因此,促進馬鈴薯根系發育,提高根系吸收能力是馬鈴薯優質高產的關鍵。在馬鈴薯出苗後,施用含氨基酸水溶肥***如國光根寶600-800倍葉面噴施***,可以促進根系發達,根多根壯。
六、中耕除草,分期培土
馬鈴薯培土可使植株埋入土下的節數增多,增加匍匐莖的數量,形成更多和更大的塊莖,防止乾旱裂畦,塊莖見光導致薯皮發青。在苗期當株高10~15釐米左右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第一次適當培土,做到鋤通壟背、靠緊壟眼,除盡雜草,不傷根苗;在苗高25釐米左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培土5~7釐米,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進根系生長。
七、防止低溫凍害
馬鈴薯常受倒春寒凍害的影響,嚴重造成馬鈴薯凍傷凍死,在栽培上可以採用以下措施: 1、蓋草保溫:在寒潮來臨前,在馬鈴薯植株上蓋草保溫,防止凍害。2、營養+調控:提高抗寒性,促進生長;可在倒春寒來臨前或發生後噴施含氨基酸水溶肥+三十烷醇***如稀施美+優豐***,增強細胞質流動性,提高馬鈴薯抗寒能力,提高葉片光合作用,促進新葉的生長,促進受害植株儘快恢復生長。
八、病蟲害防治
以預防為主,及時防治病蟲害。幼苗——現蕾期的主要病害有黑痣病、早疫病、晚疫病、黑脛病等。黑痣病近兩年在馬鈴薯上發生比較多,特別是在苗期地溫較低、溼度大的情況下易發生,嚴重影響馬鈴薯幼苗的生長。對於黑痣病可以在苗期***苗高10-20cm***使用30%噁黴靈水劑***如國光重茬寶***進行噴灌或滴灌,能有效控制黑痣病的發生。另外,如果連續一週以上的陰雨天氣,就容易發生晚疫病,對晚疫病要以預防為主,在出苗率達95%後用代森錳鋅、甲霜靈錳鋅進行預防,發病初期開始噴灑甲霜靈、烯醯嗎啉、霜脲氰等藥劑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也可以使用國光三治***50%錳鋅·氟嗎啉***80-107g/畝噴霧進行防治。對於早疫病可以使用百菌清、代森錳鋅等藥劑進行預防,在發病初期可以使用苯醚甲環唑、戊唑醇等藥劑進行防治。對於黑脛病等細菌性病害可以使用農用鏈黴素、春雷黴素、銅製劑等藥劑進行預防,若發現病株及時清除到園外。此期馬鈴薯的主要害蟲有蚜蟲、28星瓢蟲、金針蟲、小地老虎等。對於蚜蟲、薊馬可以使用吡蟲啉、啶蟲咪等藥劑進行防治,對於瓢蟲、地下害蟲等可以使用氯氰菊酯加上甲維鹽防治。
土豆生長週期
1.休眠期
馬鈴薯收穫以後,放到適宜發芽的環境中而長時間不能發芽,屬於生理性自然休眠,是一種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塊莖休眠始於匍匐莖尖端停止極性生長和塊莖開始膨大的時刻。休眠期的長短關係到塊莖的貯藏性,關係到播種後能否及時出苗,因而關係到產量的高低。馬鈴薯休眠期的長短受貯藏溫度影響很大,在26攝氏度左右的條件下,因品種的不同,休眠期從1個月左右至3個月以上不等。在溫度為0-4攝氏度的條件下,馬鈴薯可長期保持休眠。馬鈴薯的休眠過程,受酶的活動方向決定,與環境條件密切關聯。
2.發芽期
馬鈴薯的生長從塊莖上的芽萌發開始,塊莖只有解除了休眠,才有芽和苗的明顯生長。從芽萌生至出苗是發芽期,進行主莖第一段的生長。發芽期生長的中心在芽的伸長、髮根和形成匍匐莖,營養和水分主要靠種薯,按莖葉和根的順序供給。生長的速度和好壞,受制於種薯和發芽需要的環境條件。生長所佔時間就因品種休眠特性、栽培季節和技術措施不同而長短不一,從1個月到幾個月不等。
3.幼苗期
從出苗到第六葉或第八葉展平,即完成1個葉序的生長,稱為“團棵”,是主莖第二段生長,為馬鈴薯的幼苗期。幼苗期經過的時間較短,不論春作或秋作只有短短半個月。
4.發棵期
從團棵到第十二或第十六葉展開,早熟品種以第一花序開花;晚熟品種以第二花序開花,為馬鈴薯的發棵期,為時1個月左右,是主莖第三段的生長。發棵期主莖開始急劇拔高,佔總高度50%左右;主莖葉已全部建成,並有分枝及分枝葉的擴充套件。根系繼續擴大,塊莖膨大到鴿蛋大小,發棵期有個生長中心轉折階段,轉折階段的終點以莖葉幹物質量與塊莖幹物質量之比達到平衡為標準。
5.結薯期
即塊莖的形成期。發棵期完成後,便進入以塊莖生長為主的結薯期。此期莖葉生長日益減少,基部葉片開始轉黃和枯落,植株各部分的有機養分不斷向塊莖輸送,塊莖隨之加快膨大,尤在開花期後10天膨大最快。結薯期的長短受制於氣候條件、病害和品種熟性等,一般為30-50天。
翠菊種植的價值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