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適應未來需要的課堂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在教育內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課堂教學要在目標、內容、方式、制度等4個層面推進改革,全面構建適應未來需要的課堂。

  課堂目標:從知識點過關訓練走向以素養為本

  面向未來的課堂,要從知識點過關訓練走向以素養為本,注重將知識轉化為理解力、判斷力和德行,充分發揮各學科的育人價值。

  未來的教育教學必須有更高的目標定位,聚焦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個人終身發展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即學生髮展的核心素養。

  1作為課堂目標的核心素養,指的是什麼?

  1、不是單純的知識,也不是單一的能力,而是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是影響人一生的核心素養。

  2、這裡的核心素養,具體指的是在複雜多變環境下的個人品行、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和國際視野,在不確定的世界生存與發展所必須具備的獨立思考、合作溝通、自我管理及自信堅韌的品質等。

  3、既包括某門學科所特有的素養,也包括跨學科的綜合素養。人的內在素養是複雜的,試圖建構一個完美無缺的素養體系恐怕只是徒勞。

  所以,學校還應該遵循實踐邏輯,瞄準未來社會所需要的能力,當代青少年學生所缺乏的能力,要著力加以培養。

  2落實在課堂上的核心素養,是如何呈現的?

  面向未來的課堂,要從知識點過關訓練走向以素養為本,注重將知識轉化為理解力、判斷力和德行,充分發揮各學科的育人價值。

  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範例:

  比如,復旦大學附中《彰顯語文教育人文性的實踐研究》案例中介紹,學校確立“培育具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的理念,構建以“中國人”“中華古詩文閱讀”為主要內容的語文課程體系,引導學生閱讀“儒家的理想人”“道家的理想人”“魏晉時期‘覺醒’的人”“明代尋找真我的人”“近代尋求真理的人”“現代尋求解放的人”“當代走向世界的人”等,系統地理解和感悟中國人的精神,破解如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學生情感的難題,強調中華經典閱讀與“單元貫通”寫作。

  江蘇省南通市一位小學校長祝禧介紹的“文化語文”,有不同於一般語文課的價值定位。她選擇體現鮮明民族文化色彩的意象,如“梅蘭竹菊”“花鳥蟲魚”“亭臺樓閣”“英雄、母親、牧童、船長”等建設閱讀課程,指導學生在洋溢著審美情趣的文學意象閱讀課中自由“馳騁”,讓兒童用心靈的眼睛和耳朵注視並傾聽,在意和象的虛實間感悟中國人特有的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的審美方式,促使學生積澱中華民族情感、氣節、氣概,涵養民族精神氣質等。如此語文課,不只是識字、閱讀、寫作,而是在聽說讀寫中悟道、明道、涵養精神,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內容:從“去情境化”的知識到具有實際意義的學習專案

  1當前中小學的書本知識,給人紙上談兵的感覺

  目前,中小學的書本知識一般做了“去情境化”處理,知識形成的背景、過程等真實、具體、生動的細節被大大簡化,剩下了由特定符號、術語所表達的概念、定律、原理及支撐這些概念、定律、原理的“事實”,其中不乏有為了突出所謂“本質特徵”而人為編造的“事實”。

  這些處理的本意在於突出基礎、主幹,排除非本質因素的干擾,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但這種將知識到行動過度簡單化,易造成書本知識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脫節,給人紙上談兵的感覺。學習不能被簡單地視為把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識從一個人傳遞給另外一個人。

  將學科知識尤其是那些核心知識嵌入真實情境之中,特別是設計成具有實際意義的學習專案,是未來課堂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著力點。

  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進行分析並嘗試解決,這樣的學習通常持續時間長,更具挑戰性和開放性,也使學生從過去的以學備用走向以用促學。

  未來的課堂不是不需要知識的學習,而是需要進一步遴選對學生終身發展更有價值的知識,同時考慮知識呈現的方式。

  2真實情景下的課堂設計案例

  案例一

  美國某中學學生阿蘭給澳大利亞的朋友瑪利亞打電話,說計劃明年夏天去看望她,問她是否有空。瑪利亞告訴阿蘭,什麼時候來都可以。第二年夏天,阿蘭乘飛機來到澳大利亞,一下飛機就驚呆了,這裡竟是隆冬季節。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件,同時又嵌入了有關地球科學的知識,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力,幫助學生學會應對不同區域的氣候變化。

  將學科知識尤其是那些核心知識嵌入真實情境之中,特別是設計成具有實際意義的學習專案,是未來課堂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著力點。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進行分析並嘗試解決,這樣的學習通常持續時間長,更具挑戰性和開放性,也使學生從過去的以學備用走向以用促學。

  案例二

  來自新加坡的美玲正準備到南非當3個月的交換生。她需要把一些新加坡元兌換為南非蘭特。在這3個月期間,兌換匯率由每一新加坡元兌4.2南非蘭特變化為4.0。假如美玲回國後要把南非蘭特兌換回新加坡元,這對她是否有利?請提供一個解釋以支援你的觀點。

  就數學內容來說,這個案例需要學生運用乘法和除法進行數字運算。案例將現實情境與數學內容相結合,雖然所需要的資料已明確列出,但運算起來還是有一些難度。而且,這裡還需要學生有靈活推理和反思的能力,以及解釋結果需要的表達技巧。

  這樣的真實任務設計能夠獲得一舉多得的效果,同時也拉近了課堂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方式:學生有比之前更多的機會體驗課程

  西方人講實驗,拿他物、他人做研究,強調主客二分、客觀審視,是“外證”。中國人講體驗,與此相近的說法還有體察、體悟、體會等,拿自己做研究、做嘗試,是“內證”,即驗之於自身的行為,得之於整個身心,是在主客交融狀態達到一種理解、心領神會。

  1離開體驗學習,形不成真正的素養

  從提升人內在素養的目的出發,課堂應更多地關注特定情境下的兒童體驗學習。認識也好,實踐也罷,過程本身是主觀的,但它反映的是客體,改造的是客體,最終以認識客體的準確性、改造客體的成效大小等進行評判。

  體驗總要獲得某些精神的東西——需求的滿足、悟性的提升、心理的平衡、精神的愉悅、境界的提升等。體驗活動具有啟用身心的功能,它不僅會使人的身心處於特定的情緒狀態下,而且會把這種主觀狀態投射到周圍事物中,使其染上特定的情感色彩,促使他人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絡的情感,即情感共鳴。

  體驗中的感悟是真切的,同時也是獨特的、區域性的。體驗有其自身的侷限性,體驗學習並不排斥其他學習方式。但我認為,體驗學習是素養生成的基本方式,離開了體驗學習,談不上真正素養的形成。

  2體驗學習方式因學科而異

  如地理課離不開野外考察,科學課總是要實驗建模,思想品德課離不開踐行,而人文學科可以採取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特別是體育、舞蹈、戲劇、製作、護理等非學術性課程,本來就應以身體練習、動手操作為主,非紙筆練習、測驗所能替代,未來的課堂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體驗這類課程。

  制度——從整齊劃一到多樣化

  越是多樣,才越是公平。

  整齊劃一的課堂,必然造成大量孩子的“陪讀”,沒有屬於自己的舞臺和發展空間。

  這樣的課堂人為製造出越來越多的所謂“差生”——通常他們只是不習慣學術性課程的學習而已,這是極大的不公平。

  課堂本來就不是私人空間,而是公共空間,必須同時面對各不相同的利益訴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的課堂不只是要求面向所有的學生進行教學,給每一個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機會,鼓勵和要求學生參與課堂管理,創造一個更加包容、公平的學習共同體,而且要為不同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內容,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空間,促進必修與選修、現實課堂與虛擬課堂的有機結合,在多樣化的學習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獲得最優化的發展。

  不同時期的好課各不相同,我們需要與時俱進。不同人所認同的好課也各不相同,我們需要共同追求更好。

  延伸閱讀——林崇德:未來基礎教育的課改方向

  當前我們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中,首先應該加強和深化教育改革要堅持立德樹人的導向,教育部的頂層理念就是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

  與此同時,有三件事情必須要做好。

  ***一***要堅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整體性

  我們必須要從整體性出發,只有在綜合性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才能落實我們所說的要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絡,真正需要學生去體驗。有關課改檔案提出了五個方面的統籌,我想其突出是處理好教師、學生、課程三個元素之間的關係。

  第一,統籌小學、初中、高中、本專科、研究生等學段的課程結構。

  第二,統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的優勢作用。

  第三,要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考試、評價等環節。這裡要特別強調,基礎教育階段的職業教育和整個高等教育的職業教育,需要我們把它提到統籌課程改革的議程上來。

  第四,要統籌教學一線的教師、管理幹部、教研人員、專家學者、社會人士等力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明確各支力量在教書育人、服務保障、教學指導、研究引領、參與監督等方面的作用。圍繞育人目標,協調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第五,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團組織活動的密切聯絡,促進家校合作,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內外、校內外活動,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二***確定課程內容的原則

  我們課程改革的基礎主要圍繞著內容而確定,課程內容的確定有哪些原則呢?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修訂稿***》提出了以下課程內容確定的四方面原則:

  第一,時代性原則

  反映當代社會的進步,反映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學科發展的前沿,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與經驗,並根據時代的發展需要及時調整、更新。這裡我還要強調我們課程內容新穎性與實踐性的統一。2015年4月1日的《中國科學報》指出:“今天的社會也不再需要象牙塔裡的囚徒,而需要實踐力更強的大學生。”我想這一句話相當重要,具有我們時代特色。

  第二,基礎性原則

  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注重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選擇性原則

  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結合學科特點,遵循學習科學的基本原理,分離分層設計可選擇的課程內容,既引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又能為初中、高中、高校分流奠定基礎,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第四,關聯性原則

  關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間的有機聯絡;關注學科間的聯絡與整合;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聯絡世界的內在聯絡。

  ***三***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

  在課程改革裡,更強調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

  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應該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集中表現在學科能力上。

  什麼叫學科能力?

  一是學生掌握某個學科的特殊能力,如語文的聽說讀寫。

  二是學生學習某種學科活動中的智力活動,及其有關智力和能力的成分。

  三是學生學習某個學科的學習能力、學習策略、學習方法。

  學科能力顯示出五個特點:學科能力以學科知識為中介;學科能力是一種結構;學科能力具有可操作性;學科能力具有穩定性;學科能力與非智力因素,譬如說與興趣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為什麼大多教師不願去農村支教
國家為何要實行教育公平
相關知識
如何構建適應未來需要的課堂
如何快速適應高三學習的方法
對培養適應行業需要的物流人才的思考
小升初新生如何快速適應初中學習生活
準高中生如何快速適應高中學習生活
如何構建初中數學的高效課堂
如何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心得體會
如何構建記憶宮殿
如何構建你的職場人際關係
財務分析方法體系如何構建